歷史建築易走樣 建築署乏人保養
古蹟辦專注研究層面 被指乏保育工程經驗
本港至少逾1,400幢歷史建築,大多由建築署負責修復及保養,由於多數歷史建築屬於磚木結構,應對雨水和自然環境對建築物的影響,正是署方在維修保養上面對的最大挑戰。其中香港仔蒲窩青少年中心,便是由建築署及營運機構共同盡力將其保持原貌,不至「走樣」。不過,有學者認為港府對於整體歷史建築保育方面未臻完善,保育工作往往面對技術人員不足問題。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在網誌中指,建築署轄下的物業事務處負責保養74個政府擁有的古蹟、135幢已評級的歷史建築和多個具考古研究價值的地點,包括中西式建築物、燈塔、漢墓、碉堡、炮台、石刻、石灰窰等。此物業事務處除了為歷史建築進行翻新、裝修、改建、加建和改善工程外,還會進行緊急修葺工程。
需應對雨水自然環境影響
黃又引述建築署高級屋宇保養測量師(文物保育)劉令怡表示,大多歷史建築結構與磚木有關,以蒲窩青少年中心為例,現為二級歷史建築,其前身為香港仔警署,位於香港仔海旁山坡。儘管建築署去年就建築群完成預防性維修工程,包括復修當中兩座大樓的中式木結構瓦頂、去除依附紅磚外牆而生的植物、堵塞磚縫等。如今相關的植物又重新生長,加上建築群與背後的斜坡接近,通道狹窄,令本身負責營運的機構難以自行清理瓦頂去水溝的枯葉,導致雨季後出現室內滲水問題。
建築署助理工程監督黃家耀解釋指,蒲窩的外牆與瓦頂之間有去水溝,維修人員需要定期清理,否則易致屋頂滲漏。另外,建築物外牆的木配件和欄杆易受雨水影響而發霉和生銹,署方須定期進行防霉及防銹工程,力保其外貌良好。至於建築群的內部,蒲窩室內的木地板曾被白蟻侵蝕,建築署需先清除腐木,再進行防腐及放上白蟻藥餌,方能把木板修復。
蒲窩青少年中心經理黃沛霖表示,營運機構有責任在雨季來臨前加強清理瓦頂上的樹葉枯枝,但營運團隊缺乏文物保育專家,故當有颱風或下大雨時,如建築物受到嚴重影響,團隊會向建築署作出通報,與署方合力把歷史建築保持在最好的狀態。
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指出,近年市民對於保育歷史文物的要求有增無減,惟負責保育工作的技術人員往往不足。他解釋,對於政府負責管理的歷史建築,擁有專業保育知識的古物古蹟辦事處人員大多專注文物研究層面,亦未必有建築工程相關的經驗,實際施行保育工程最終交予建築署等部門人員進行,例如僅由建築署人員充當領隊,再帶領其他工人開工。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