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環保共行館 今起免費開放

慈濟環保共行館完成綠色修繕,今起對外開放。(黃仲民攝) 慈濟環保共行館完成綠色修繕,今起對外開放。(黃仲民攝)
慈濟環保共行館完成綠色修繕,今起對外開放。(黃仲民攝)
【本報訊】逾60年歷史的村校搖身變成環保共行館。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位於大圍車公廟路的慈濟環保共行館,花約3年時間完成綠色修繕,並於今日起免費對外開放,該館以「共知、共識、共行」為宗旨,以提升大眾對環保的覺醒。
修繕工程以綠色建築及「親自然設計」為基礎概念,使用環保建材,包括環保竹料取代木材做地板及牆身飾面等,首階段工程花費約800萬元。共行館建築採用自然光及通風設計,頂部加裝的太陽能發電板為共行館供電。建築物外牆及室內亦選用環保油漆、棕櫚環保板,並以回收膠樽及牛奶瓶製成環保塑木,推廣環保意識。
設計以7R為原則
建築師陳翠兒介紹,該館展出的環保展覽,包括《共知·共識·共行》,利用裝置與展品呈現風災、水災及水源污染等人類行為,讓訪客反思人類與地球互存的關係。互動水墨裝置作品《碳息》,則透過過去63年氣候變化的數據分析,記錄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年驚人的增幅。另一個展覽是由木匠藝術家林池創作的108條大小不一的手造木鯊魚,以帶出海洋保育的理念。
慈濟香港執行長施頌鈴稱,共行館設計以7個R為原則,尊重萬物(Respect)、盡可能修繕延續物命(Repair)、有系統回收分類重用所有資源(Recycle)、拒絕過度消費及包裝(Refuse)、鼓勵從源頭減量(Reduce)、重複使用(Reuse)及推廣重新思考人類與地球共生息(Rethink)。
「淨斯福慧磚」由水膠膜製成,象徵讓地球呼吸,同時可讓雨水回流至地下。「淨斯福慧磚」由水膠膜製成,象徵讓地球呼吸,同時可讓雨水回流至地下。
「淨斯福慧磚」由水膠膜製成,象徵讓地球呼吸,同時可讓雨水回流至地下。
林池創作了108條木鯊魚。林池創作了108條木鯊魚。
林池創作了108條木鯊魚。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