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明日大嶼 擬填海千公頃 僅一成供住屋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爭議不絕。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爭議不絕。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爭議不絕。
環諮委員斥不合理 質疑計劃必要性
造價料高達6,000億元的「明日大嶼」計劃爭議聲音不絕。環境諮詢委員會昨就中部水域人工島的顧問研究進行討論,有委員質疑大規模填海的必要性,指出1,000公頃的填海土地中只有100公頃用作住屋發展,認為並不合理;亦有多名委員要求政府公開披露「香港2030+ 策略性環境評估報告」。環諮會主席黃遠輝指填海的規模是「可加可減的進程」,需平衡發展和保育的需要。
環諮會昨午召開會議,公開討論中部水域人工島的顧問研究。文件中指現時人工島料需填海1,000公頃,委員鄧碧嫻質疑大幅填海的必要性。她估算在填海的面積中只有約10%,即100公頃用作房屋發展,質疑其餘900公頃的用途。鄧指出,明日大嶼填海的目標是製造土地供市民生活,而不是無止境填海造地,直言填海是「冇得返轉頭」,其他用途的土地應使用其他方法處理。委員黃傑龍和議並指出規劃中有不少土地作綠化用途,認為不應為建造綠化地而犧牲海洋生態,指公眾應該多享受大海而非人造綠化設施。
規劃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向委員會呈交文件指出,填海後有望提升人均休憩空間,由2平方米增至3.5平方米。有委員提出倣效荷蘭和新加坡等地的做法,提供「浮動公共空間」,利用水體作休憩空間,建設籃球場等的康體設施,以減省填海面積和成本,減低生態影響。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處長方學誠回應委員提問時指,研究在今年6月展開,現時只是初步概念,詳細有待進一步研究才能確定,有關技術工程、環評及財務安排等研究需時42個月,又指會研究及考慮浮動空間的建議。
港府分3環評報告遞交
署方因應中部水域人工島的項目龐大,決定把項目分成3個環評報告遞交,包括人工島填海的影響、連接港島與北大嶼山的交通、人工島上建設的影響。委員會副主席譚鳳儀認為應先提交生態環境評估報告,供委員全面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再決定填海地點及規模,並質疑研究中將部分城市的綠化措施寫成提升生態多樣性,認為「城市種花草只是綠化」,只有增加樹林及濕地才能促進生態多樣性。
黃遠輝指,填海的規模是「可加可減的進程」,若進一步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幅填海對生態的影響較為負面,應該考慮縮小規模,希望當局能平衡發展和保育的需要,不只彌補生態影響,還要提升生態環境。他又回應指本港整體房屋佔地比例約為8%,而每個地區需用多少土地建屋均不盡相同,取決於地積比。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海洋保育經理彭莉恩回應時強調,不應為建造人工綠化城市而犧牲天然海洋生態,認為政府要充分了解填海地點周圍的環境及生態現狀,並考慮其他可能方案,而非直接決定填海地點以及未來的發展方案。
黃遠輝(右)指填海的規模是「可加可減的進程」。 (陳德賢攝)黃遠輝(右)指填海的規模是「可加可減的進程」。 (陳德賢攝)
黃遠輝(右)指填海的規模是「可加可減的進程」。 (陳德賢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