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雙城競且合 共融還須自身硬
內地實施改革開放數十年以來,香港與深圳一直有着「前店後廠」的關係,即香港充當與海外市場連繫的中心,而深圳則主要做生產。不過,隨着深圳經濟改革實現紅利,尤其這些年在轉型創新科技中心,在新經濟發展上具備優勢。深港雙城關係既存在競爭,也存在合作,未來能否迎來共融協同的新時代,還須香港自身爭氣,全面提升經濟競爭力,當好國際都會的功能,強化金融與科研中心的角色。畢竟現實是殘酷的,城際競爭會愈演愈烈,若香港連自身優勢都無法確保,如何找來跟鄰城強強聯合,互惠共贏的基礎?
觀深圳市今年首3季的經濟數據,雖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平穩,但在貨物出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固定資產投資方面都取得良好增長,證明雖然美國這些年推動全球製造業「去中國化」,但隨着深圳產業鏈完善,且戰略定位為中國創新科技之都,出口競爭力大大提升,整體經濟景氣並未有受太大衝擊,顯示這城市經濟具備韌性,未來在新經濟發展的潛力更令人憧憬。
過去香港與深圳的關係是「前店後廠」,惟隨着深圳經濟改革開放,在創科領域集合了全國的創科人才,也設有資本市場,比香港更具優勢。反觀香港,這些年產業結構單一化,在拓展創科方面相對落後,近年才在金融科技領域急起直追,冀能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兩者的競爭條件差距已大大拉近,更多港人、內地與海外人才願意留在深圳居住與消費,正好說明港深的競爭條件已起變化,大方向更可能是競爭大於合作。
事實上,這些年港深在製造、港口、貿易、電商與消費等領域,在現代服務業方面的競爭差距不斷拉近,是不爭事實也不容迴避。過去香港在航空航運、會議展覽、跨境電商到品牌經濟、法律服務、金融創新、國際聯繫等方面的優勢,得全面加強,以應付深圳後來居上之勢,同時得打破局限於香港發展的思維,善用內地沿岸城市的資源,加強交流合作,以擴大自身優勢。
要理順深港關係,首要梳理分工,避免同質化競爭。深港在貿易及金融方面存在重疊的領域;在科創方面,則各有科研與投融資優勢。在「十四五」規劃,河套區列為粵港澳合作平台之一,尚有前海、橫琴及南沙,內地廣大的人才與土地資源,能彌補香港在這兩方面的不足;而香港的優勢,在於能透過國際化優勢,解決內地企業國際化的問題,尤其是在國際知識產權保護、產品認證、海外營銷等,協助內地企業引入更多海外資金,將科研成果商品化,將產品及技術帶到海外市場。
開創雙城新時代,香港得設法當好國際都會的角色,既搞好金融中心,鞏固投融資實力,為沿岸城市基礎設施與數碼經濟建設提供海外發債等融資之便,也匯聚國際技術與人才,強化科研優勢,提升競爭力,確保在新經濟領域佔一席位,既能賺內地的錢,也能賺海外的錢,始能保住香港「溢價」,應對挑戰!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