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強化滬國金中心 提速人幣國際化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除了透過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連接海外市場外,亦絕對有必要在內地建設具國際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來服務實體經濟,並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如何強化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增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的話語權,以更好地應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和金融創新所帶來的危與機,誠乃當務之急。
基本上,目前中國在北京、上海及深圳都設有證券交易所,當中以上海作為最全面的國家金融中心,已基本形成包括股票、貨幣、外匯、商品期貨、海外交易櫃台(OTC)金融衍生產品、黃金、產權交易市場等在內相對完整的全國性金融市場體系。
事實上,上海一直背負着國家金融中心的使命,而在長年建設的生態環境、人力資源、市場訊息與基建、交易總量等各方面,上海具有更上層樓、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這也是支持中國應對好美國金融戰,有力支持建設金融強國過程中必須實現的目標。
雖然內地金融監管機構大部分處於北京,且北京設有交易所,惟更貼切的說法乃北京是國家金融管理中心,而上海是國家金融市場中心。由於內地資本帳未完全開放,上海與香港各有獨特職能,互相補位,不存在惡性競爭。
當然,要當國際金融中心,上海仍有長路要走。首先,內地尚未真正實現資本自由流動,外匯環境尚未完全放開。如何在宏觀經濟與金融穩定兩者取得平衡,實現更大程度的對外開放,是上海「升呢」的一大關鍵。
以目前中國經濟規模和實力,在國際貿易、航運和金融3大範疇上擁有重大影響力,絕對配得上擁有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這些年,內地在完善金融法規、致力防範金融風險,並在豐富金融產品等多方面幹出成績,未來要加緊建設大型金融機構群,以增加在全球金融資源配置的影響力。
觀乎美國,紐約作為其國際金融中心,除了服務美國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需要外,亦在支持國家戰略科技發展上起了提供資本和凝聚市場共識的作用。今年以來的人工智能(AI)熱潮便屬一例。既能實現金融、科技與產業的良性循環,亦透過協助科技企業籌集資金應付巨大的資本投入,奪取市場焦點,為AI產業估值定價,從而在國際上發揮影響力。
中國金融業起步較遲,但這些年的改革已為提速發展奠下穩固基石。未來上海既要完善國家金融中心地位,滿足居民消費、投資、財富管理及企業融資需要,也得嘗試在守住嚴防金融風險的底線下,朝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市場開放上作更多嘗試,以實際條件吸引更多元的資金參與,有序實現全面市場開放及中國資產全球定價權。
本月中旬內地將發布資本市場相關政策舉措,要搞好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五個中心」建設,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增強競爭力,且密切留意有何新猷能為人民幣國際化添動力。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