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經

名家筆陣:解科技人才荒由培訓做起

香港大多數人才都未能將金融及科技連上。 香港大多數人才都未能將金融及科技連上。
香港大多數人才都未能將金融及科技連上。
香港背靠中國,是外國企業進入中國的門口。作為物流、資源及文化交匯之處,香港的轉口港身份一直存在,加上香港在全亞洲是第一大融資城市,有大量資金進出本港,大家應該更好把握這些優勢。現今金融科技(FinTech)是大勢所趨,作為中國之門,市場龐大,香港的金融界人才雖多,科技人才卻是青黃不接,大多數人才都未能將Fin(金融)及Tech(科技)連上。
印度專才教育值得借鑑
在去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中,亦提出一系列「搶人才」措施,目標在2023至2025年間,每年通過整體輸入人才計劃,輸入至少3.5萬名逗留至少12個月的人才。當全球潮流都走向尖端科技,空間及潛力非常之大,人才措施有望為香港帶來更多動力。然而,更重要的本土培訓,教育制度似乎要有更大力度,專注重點培育所需的人才。
香港每所大專院校都有商業及會計相關的學位,都是屬於通才教育,為的就是互相競爭。政府投放了很多資源在教育上,但只付出資金,卻欠缺教導及指引是不足夠的。
比如鄰近國家印度,現時的發展就似「美國的I.T.後花園」,當地政府將大量資源投放在電腦科學及科技上,培養很多小朋友成為科技專才,印度University of Mysore及Mumbai University等院校,都是非常專注於科技發展的搖籃。
達文西的畫作能被臨摹,貝多芬的樂曲亦能被無限重複演繹,機械人今天都已經可以做到。假如沒有新浪潮推動社會發展,正如藝術的進化,需要創新與激勵,人們也許未能再為未來社會增值。
香港需要更優化手中的技巧,相信修讀及從事電腦、電機及電子工程相關科目及職業的人,就是加速社會進化非常重要的一群。現今科技發達先進,研究的都是高階技術如機械人(Robotics)及人工智能(AI)等,重複或機械式的工作,都能被AI及機械人取代,惟有能令事物增值的人,才能存活至新時代。
善用固有優勢促進發展
返回基本步,大家必須了解令香港蜚聲國際的優勢,就像香港電影在亞洲曾經紅透半邊天,至今仍有很多電影、媒體相關的專才。雖然很多拍攝的工作都已經在內地進行,但後期製作、AI動畫等,就有很多本地的人才可以幫忙。例如去年上映的《明日戰記》,正是用了本土的電腦圖形(CG)特效後期製作公司一手包辦。
香港一直都是國際藝術交匯處,長期不乏藝術品展覽、交易甚至拍賣等活動,傳統拍賣大行,例如佳士得及蘇富比等,都在香港籌辦拍賣會,新派展覽又有Art Basal等。雖然香港出名土地貴、租金貴、人工貴,但同時香港人亦出名「食腦」。因此,是否應該積極考慮將香港定位為亞洲藝術拍賣及展覽重地、交流平台?又或者專注知識產權的培養及發展,領域包括科技、媒體、藝術等,成為帶來社會繁榮的優質才幹?這樣不僅能提供更多高收入的工種,還能促進香港的長遠發展。
香港電腦學會金融科技專家小組召集人 顧向聖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