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牛下女車神摘銅掀熱潮 推薦3大單車遊台路線

台灣觀光局力推「自行車旅遊年」,推薦多條單車遊台路線。(陳正國攝) 台灣觀光局力推「自行車旅遊年」,推薦多條單車遊台路線。(陳正國攝)
台灣觀光局力推「自行車旅遊年」,推薦多條單車遊台路線。(陳正國攝)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在眾多港人見證下成功摘銅,這塊得來不易的獎牌真是別具意義,勢必掀起一股單車熱。其實不少港人熱愛單車遊,甚至為此衝出香港,適逢台灣觀光局把2021年定為「自行車旅遊年」,特別推薦了3條單車遊台路線,不但各有特色景點,難度也有高有低,雖然暫時未去得,但可先行收藏,留待日後逐一挑戰。
路線1:環湖水邊行——日月潭
被美國旅遊生活網站CNNGO票選為全球10大最美自行車道的「日月潭環潭自行車道」,騎車繞一圈約需3小時,沿途盡是湖光山色,路線穿梭於林間,感覺非常舒適,若遇片霧片雨,湖景更別有一番詩意。
如時間有限,不妨選行只長2.5公里的向山自行車道段,它有1條長400米的水上自行車道,騎車猶如行在水上;走到向山遊客中心,則可慢慢欣賞這座得過「2011台灣建築獎」、由日本著名建築師設計的清水模建築;在向山眺望台,更可騎單車走過有10米高的懸臂式鋼吊橋,打卡一流。
路線2:登峰天堂路——武嶺
第二條推薦路線是挑戰海拔高度3,275米的南投武嶺,它是台灣公路的最高點,征服它是不少單車愛好者的心願。它被群山環繞,沿途視野廣闊,騎車者可眺望到飄逸的雲海,晚上則可觀星,日夜各有情懷。
從清境沿迂迴公路不斷上斜,在短短21.3公里內爬升了1,357米,由昆陽直登武嶺一段「天堂路」,更折騰過無數單車高手,但登頂後得到的成功感, 絕對是踏到大腿抽筋也是值得。
路線3:環島必經站——壽卡
位於海拔高度460米的壽卡,是南迴公路最高點,為環島必經路,騎單車者要爬坡21公里才能到達壽卡「鐵馬驛站」休息,它曾是被廢棄的檢查哨,因單車熱潮才重開,成為打卡勝地,辛苦騎來必拍照留念。
從壽卡至台東達仁鄉,是整整10公里的下坡道,滑下來真爽!壽卡南通恒春半島、墾丁等景點,並可通往屏東和台東,沿台灣太海洋海岸公路走,一路上風景幽美,單車迷可享受到無人、無車、只有海風的寧靜快感。
撰文:馮子伊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奪得銅獎,勢必引起一股單車熱。「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奪得銅獎,勢必引起一股單車熱。
「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奪得銅獎,勢必引起一股單車熱。
想逃離煩囂,不妨騎單車到日月潭,欣賞美景之餘,感受大自然的寧靜。想逃離煩囂,不妨騎單車到日月潭,欣賞美景之餘,感受大自然的寧靜。
想逃離煩囂,不妨騎單車到日月潭,欣賞美景之餘,感受大自然的寧靜。
由昆陽直登武嶺的一段「天堂路」,難度不少,但成功登頂可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感。由昆陽直登武嶺的一段「天堂路」,難度不少,但成功登頂可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由昆陽直登武嶺的一段「天堂路」,難度不少,但成功登頂可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日月潭環潭自行車道曾被CNNGO評為全球10大最美自行車道之一。(台灣觀光協會香港辦事處提供)日月潭環潭自行車道曾被CNNGO評為全球10大最美自行車道之一。(台灣觀光協會香港辦事處提供)
日月潭環潭自行車道曾被CNNGO評為全球10大最美自行車道之一。(台灣觀光協會香港辦事處提供)
與情人一起騎過「永結橋」或「同心橋」,可以為戀情留下浪漫回憶。與情人一起騎過「永結橋」或「同心橋」,可以為戀情留下浪漫回憶。
與情人一起騎過「永結橋」或「同心橋」,可以為戀情留下浪漫回憶。
位於南迴公路最高點的壽卡是環島必經路,此處的「鐵馬驛站」是打卡熱點。(大鵬灣單車站提供)位於南迴公路最高點的壽卡是環島必經路,此處的「鐵馬驛站」是打卡熱點。(大鵬灣單車站提供)
位於南迴公路最高點的壽卡是環島必經路,此處的「鐵馬驛站」是打卡熱點。(大鵬灣單車站提供)
水上自行車道的風光明媚,四周種植了各式花卉,是單車友的打卡熱點之一。水上自行車道的風光明媚,四周種植了各式花卉,是單車友的打卡熱點之一。
水上自行車道的風光明媚,四周種植了各式花卉,是單車友的打卡熱點之一。
海拔高度達3,275米的南投武嶺吸引了不少單車愛好者前往挑戰。(沈昱嘉攝)海拔高度達3,275米的南投武嶺吸引了不少單車愛好者前往挑戰。(沈昱嘉攝)
海拔高度達3,275米的南投武嶺吸引了不少單車愛好者前往挑戰。(沈昱嘉攝)
從壽卡至台東達仁鄉是10公里的下坡道,滑下來時,可觀賞沿途美景。(大鵬灣單車站提供)從壽卡至台東達仁鄉是10公里的下坡道,滑下來時,可觀賞沿途美景。(大鵬灣單車站提供)
從壽卡至台東達仁鄉是10公里的下坡道,滑下來時,可觀賞沿途美景。(大鵬灣單車站提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