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大國角力轉變 中亞群雄競逐

中亞地區從來都是四戰之地,買通東南西北各方,是歐亞體系的中心地區,自蒙古統一歐亞大部分土地之後,成歐洲強國建立歐亞帝國的爭持之核心。
19世紀歐亞大陸主要是英國與俄羅斯之爭。英國控制海道,與印度成雙帝國體制,沿海道北攻大陸。俄羅斯則打通波羅的海、黑海,一路直至太平洋岸,佔領了阿拉斯加,成為陸路最大國家。英國與俄羅斯便在中國大陸直到黑海開展了上百年的鬥爭。在黑海俄羅斯取得克里米亞,在東亞英國支持日本在中國東北打敗俄羅斯,英佔西藏與俄據新疆對峙,伊朗分南北讓英俄各自建立勢力範圍,英印在阿富汗劃線,十月革命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改變俄英對峙的大勢。
連接歐亞大陸各地區
二次大戰後,蘇聯控制東歐,英、美、法把持中東,伊朗則有1953年英美策動的政變,阿富汗仍在英國勢力範圍,印度獨立,開始削弱英國勢力。可是印巴分裂,巴基斯坦與孟加拉的脫離,英美在南亞次大陸便沒法完全掌控,中國革命也把英國及列強勢力趕走。中蘇交惡,蘇聯沒法南下。1978年阿富汗革命,蘇聯駐軍。1979年伊朗宗教革命。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走,美國替代英國勝了一仗,但驅使伊拉克打不過伊朗。
2021年塔利班勝利,美國從阿富汗敗走,美國替代英國從中東到中亞一線便被本土的宗教革命和民族革命驅逐。而蘇聯瓦解,各國獨立,在俄羅斯邊境以外形成大國重新爭奪的地區。
英俄或美俄的大國角力,便失去了對中東、中亞的控制,轉而在東歐對抗,中東、中亞實際便回復連接歐亞大陸各地區。美俄仍是大國,但參與角力的還有中國、印度、土耳其,甚至日本,變成戰國之勢,因而各小國可利用本身的地緣戰略,平衡各方利益,左右逢源。而且沒有大國阻堵,由俄羅斯、伊朗、印度主導的國際南北交通走廊,由波羅的海伸至印度洋,不再被政治封鎖。近年,俄羅斯、美國、中國、日本、印度、土耳其都各自建立與中亞5國的合作計劃。
國際南北交通走廊現有13國參加,包括俄印伊土、中亞3國、白羅斯、保加利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阿曼與烏克蘭,中國亦有「一帶一路」倡議,它們都代表了中亞的開放與歐亞大陸的連接。
烏克蘭戰爭更進一步推動中東、中亞的中立化和國際化。
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