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星門計劃與史普尼克時刻

在中美關係近年的震盪中,科技戰日漸取代貿易戰,成為中美交鋒最激烈的領域,也是中國所稱「卡脖子」的焦點所在。作為高科技制高點的人工智能(AI)領域,更迎來短兵相接。
特朗普重返白宮,上任第一天就廢除拜登政府關於AI的行政命令,放寬對AI的監管限制。次日,特氏又簽署規模高達5,000億美元的「星門計劃」,建設數據中心、計算設施等關鍵技術平台,並引入軟銀、OpenAI、甲骨文等科技巨頭。多管齊下,以爭奪並確立美國在AI領域的全球領導權,鞏固美國在未來科技和經濟競爭中的優勢。
然而,一家之前名不見經傳的中國科技公司,以AI大模型DeepSeek,如同橫空出世,引來全球驚嘆,震動華爾街和硅谷。在「卡脖子」的大環境下,低成本開發DeepSeek實現了媲美OpenAI的卓越性能。這讓美國幾年來對中國晶片的持續打壓,陷入一定程度的尷尬境地。這方面解構了美國遏制中國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似乎又印證了其「正確性」──正因中國咄咄逼人的科技攻勢,才必須加碼遏制中國,而不是放鬆。
特朗普的顧問將DeepSeek形容為AI領域的「史普尼克時刻」,這概念原指當年蘇聯發射人造衞星,引發美蘇太空競賽。而特朗普的「星門計劃」則讓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列根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只不過,競爭對象由蘇聯變成中國,角鬥場從太空轉到AI。
在科技領域,中美的競爭已成為不爭趨勢。去年底,中國試飛了全球首架第六代隱身戰機,全球首艘電磁彈射兩棲攻擊艦四川號下水,再到如今DeepSeek的異軍突起,在相當多領域,中國幾乎成為美國唯一的對手。美國長期以來在科技創新、教育領域佔據領先地位,而中國在過去10多年裏,通過大規模投資、政策支持和自主創新,尤其在5G、AI、大數據、量子計算、載人航天等領域,進步亦不容抹殺。
科技競爭的另一層面是數據與網絡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對數據、網絡愈趨依賴,深度綑綁。而中美在網絡安全、數據隱私、人工智能倫理等問題上,分歧可能進一步加大。若無法在全球數碼治理、人工智能倫理、網絡空間規則等方面形成共識,中美的惡性競爭就無法避免,脫鈎斷鏈的風險將加劇。
反思激進戰略競爭思維
當年的「史普尼克時刻」與「星球大戰」,加劇了美蘇爭霸。但現今的中美關係與當年的美蘇關係不同。美蘇自始至終缺乏經濟聯繫,而中美在過去40多年來形成密集的產業鏈供應鏈。DeepSeek對「星門計劃」形成了觸動,讓美國審視對華關係,一味激進的「戰略競爭」思維,並非最優解。當然,對於中國來說,應當「以鬥爭求妥協」,以技術突破為契機,趁勢伸出橄欖枝,而切勿以此固化「閉門造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
人人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