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個案偏低 受助者分享重生意義
器官移植可為末期器官衰竭患者帶來希望,免卻心、腎衰竭患者依賴「人工心」、洗腎之苦,更是末期肺、肝衰竭患者的唯一治療方案。不過,本港器官移植個案一直偏低,今年截至9月,成功獲腎、肝、心、肺4種重要器官移植的個案只有73宗,同期卻有2,657名患者在輪候,一般輪候時間均要3至5年。今日是器官捐贈日,醫管局加強器官捐贈的宣傳,望為有需要患者帶來希望。有年輕心臟受贈者坦言,獲贈器官後如重獲新生,冀為捐贈者活出更好的人生。
器官捐贈計劃中,遺體器官捐贈者可同時捐贈多個器官,亦能捐出心臟、肺臟等維生器官,讓多名患者一同受惠。醫管局透露,今年首3季,本港有22名遺體捐贈者,活體捐贈者則有23名。
Marco是一名器官移植的受贈者,他原是一名熱愛運動的年輕設計師,2021年出現氣促、氣喘、無力等症狀。初時以為是新冠肺炎影響所致,後來情況嚴重,甚至「沖涼時拉埋浴簾,沖沖吓要停一停,抖啖氣」,其後確診心肌炎引發心衰竭,兩度轉入深切治療部,並安裝了「左心室輔助裝置」穩定病情,輪候合適心臟,當時他僅27歲。
外置人工心臟 影響日常生活
Marco形容,自己與外置人工心,感覺如「太空人」與「太空船」一般,因為人工心需要外置電池,在家要拉電線接駁「濕電」,故只能在電線範圍內活動。外出亦需要帶一個錢包大小的控制器、4個瑜伽磚大小的可攜式的電池。
去年,Marco終獲贈合適心臟。他憶述,使用人工心時,由於體內裝置需要接駁至外邊,故要非常小心處理傷口,亦要避免弄濕,因此洗澡是一大難題。當得到「新心」後第一次洗澡,他甚至感動流淚,直言自己沒想過能重過正常生活。康復後,他參與了不同義工服務,希望為捐贈者的心意活出更有意義的人生。
末期心衰竭 年內死亡率大增
葛量洪醫院心臟內科顧問醫生黃加霖表示,末期心臟衰竭患者要頻繁進出醫院,日常生活亦會面對各種困難,一年內的死亡率可高達二至五成。心衰竭的最有效治療方法為心臟移植,然而,本港每百萬人的遺體器官捐贈只有4.66宗,比率不算高。
醫管局器官捐贈聯絡主任黃穎欣就表示,有不少潛在合適的器官捐贈者未有登記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令家屬無法作出決定。她就呼籲有意作器官捐贈的人士,登記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遺愛人間。
談及去年取消器官捐贈登記風波,黃加霖就表示市民的意願最為重要,希望透過呼籲、教育讓市民了解器官捐贈能為患者帶來希望。他又指,雖本港器官捐贈採取「自願捐贈」(Opt-in)制度,惟採用「預設默許」(Opt-Out)制度的新加坡捐贈率亦較本港低,反映市民意願、意識更為重要。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