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醫健:伶牙俐齒:走塑與造塑

日常用於牙科治療的材料,視乎各種臨床應用需要,都有很高規格和各治療項目的相關要求,包括耐用性、外觀、操作難度、成本、物理和化學的穩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重要因素。例如補牙使用到的合成樹脂、牙套和牙橋、根管治療的填充物料、活動假牙、運動保護牙膠、和牙齒矯正穩定器等,一概需要考慮以上的嚴格準則。
《新英倫醫學雜誌》被公認為全球其中一份最優秀的醫學期刊,每年從世界各地收到5,000份學術研究,經嚴格篩選後,只刊登當中5%的頂尖論文。今年3月,該雜誌刊登了一篇名為《動脈粥狀硬化和心血管事件中的微塑料和納米塑料》的研究文章。
微塑膠和納米塑膠(Micro-and Nano-Plastics/MNP)在前臨床研究裏,被視為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因素之一,卻一直缺乏直接證據顯示這種風險能延伸到人類。學者在34個月的追蹤研究中,發現血液中檢測到MNP的頸動脈斑塊患者發生心肌梗塞、中風或全因死亡的複合風險,高於沒有檢測到MNP的患者!
這份最新而嚴謹的論文,於學術界包括牙科掀起不少討論。大家或會因為含有塑膠的材料廣泛應用於牙科治療而擔憂,不過無論傳統或新式的3D立體打印技術生產的塑膠,都符合生物學相容性的要求,對身體沒有引起不良反應。那麼從這份研究中,我們得到了甚麼啟示?
塑膠是石油副產品,從提煉過程以至處理棄置塑膠都為環境帶來污染。儘管覆水難收,科學家並未放棄扭轉厄運,近年發明了生物可堆肥和生物可降解的塑膠,致力減少塑膠帶來的污染。兩者主要區別在於,生物可堆肥產品經過了嚴格的測試,能確保它們在特定的時間範圍內(例如半年)分解,並且不會向環境釋放任何有害物質。生物可降解的產品卻沒有這樣的要求(例如超過一世紀仍在分解中,或殘留下有害物質),這意味着它們可能不像最初看起來那麼理想。由於「生物可降解」這個術語非常模糊,故此常常被濫用、誇大或虛假宣稱。「漂綠」現象在當今社會十分嚴重,消費者應仔細檢查產品是否真正具備可堆肥或真正可降解的特性,繼而從自己出發,減少不必要的消耗、考慮較環保的替代品、或選擇循環再用,努力不懈地為處理廢物的每一個環節把關。
塑膠創科發展 助力牙科材料研究
今天微塑膠和納米塑膠已存在於大自然的生態系統裏,遠至南極的冰層也能找到。人類克服了許多困難,萬水千山,才走到今天的文明,希望我們能以科學和長遠的目光去應付這難關,同時呼籲各地政府能繼續積極投資有關塑膠物料的創新科技,包括支持牙科材料科學的突破性研究及其臨床應用。
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 邱家寶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