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後生仔求變不休 斜槓族將成主流

張淑怡自學編織技術,將傳統編織工藝「神之眼」應用在生活物品中。 張淑怡自學編織技術,將傳統編織工藝「神之眼」應用在生活物品中。
張淑怡自學編織技術,將傳統編織工藝「神之眼」應用在生活物品中。
海洋垃圾創作飾物 巧手一雙編織工藝
愈來愈多青年人追求彈性工作模式,不想「死板」地打工,發展自己專長及深造興趣,為自己造就創業跳板;而過去3年疫情期間,工作模式、網上消費模式轉變,亦成為不少青年創業的條件,他們善用「周身刀、張張利」的個人專長,加上靈活多變的互動社交平台,在疫情中發展出具個人風格的斜槓(SLASH)發展模式。有人利用海洋垃圾製作飾物,有人編織出夢想。
料13萬青年彈性就業
在外國,斜槓是一種態度,為一種追求多元化的人生和工作模式,斜槓族(SLASHER)不滿足在「朝九晚六」單調的工作模式,追求多樣化的工作模式。而對於香港,斜槓不算是新鮮事,惟在本港高成本的舖租、人工等不利條件,加上政府支援不足下,斜槓發展空間不大。然而,在疫情期間,斜槓青年發展卻有飆升,根據香港青年協會調查,推算全港約有13萬名性質與Slash類近的彈性就業青年,有機會成為未來青年職業發展主流。
以海洋保育為飾品設計元素,黃瑜(Yucca)創立品牌前,就讀大學時期已經常接觸手作,及至畢業在設計公司工作,亦一邊手工創作。喜歡海洋的她,經常與志工一齊舉辦淨化海洋活動,除在海灘及潛水到深海執拾垃圾,更會將之分類及加工,成為創作的原材料,更創立現時的手作品牌,如將收集的漂浮廢木打磨加工,再利用後成為杯墊、隔熱墊;亦有將海洋生物殺手之稱的「鬼網」,即被廢棄的網魚工具,以此為概念織成如魚網的布袋,或將廢膠、魚絲製作成水母,在工作坊中向學生授教手作之餘,亦分享保護海洋的重要性。
然而作為斜槓族,Yucca雖然滿足於製作飾品零售及教班手作,惟收入不穩之餘,亦要按月準時為工作室交租,她坦言,在香港高物價及開支情況下,經營是步步為營,保育理念成為她的精神支柱,希望可以繼續堅持。
收入不穩 靠理念支撐
斜槓族收入不穩,須靠理念支撐,亦有斜槓青年為平衡心靈健康發展,毅然跳出舒適圈,全職從事編織手作。原從事幼兒教育的張淑怡(Sky),現為中南美洲傳統編織工藝「神之眼」(Ojo de Dios)的設計師,約於半年前全身投入編織。她坦言,手作事業與以往幼兒教育工作一樣有沉重的壓力,但手作卻多了一點心靈的療愈及滿足,加上家人突然離世,讓她希望藉手作作品,分享喜悅與關心給別人。
因此,從Sky一開始就揀選編織製作一些生活化的作品,如時鐘及鏡,將作品應用在生活中,再加上利用彩色的棉絲編織,亦有助欣賞作品的朋友提升好心情,亦成為她創作動力的來源。早前Sky有機會獲邀為屋邨居民教授編織工藝的機會,作品更成為屋邨公共空間的裝置藝術布置,實踐了她分享作喜悅的初衷,更將相關更生活化的融入居民經常出入的地方,成為居民生活一部分。記者梁愚瀚
張淑怡編織夢想。張淑怡編織夢想。
張淑怡編織夢想。
黃瑜將廢棄的漂木再造成杯墊的作品。黃瑜將廢棄的漂木再造成杯墊的作品。
黃瑜將廢棄的漂木再造成杯墊的作品。
黃瑜(左四)經常與一班志工一齊執拾海洋垃圾,亦成為手作的材料之一。黃瑜(左四)經常與一班志工一齊執拾海洋垃圾,亦成為手作的材料之一。
黃瑜(左四)經常與一班志工一齊執拾海洋垃圾,亦成為手作的材料之一。
黃瑜回收再用海洋垃圾(左圖),成為教育保育海洋的教材及作品(右圖)。黃瑜回收再用海洋垃圾(左圖),成為教育保育海洋的教材及作品(右圖)。
黃瑜回收再用海洋垃圾(左圖),成為教育保育海洋的教材及作品(右圖)。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