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大麻非「綠金」 嚴防潮流商品化

隨着西方自由派政客及商界推動大麻「無害化」甚至合法化,並將CBD(大麻二酚)產品潮流商品化,大麻已成助力自由、人權甚至經濟復甦的「綠色黃金」。不過,大麻真的有利無害?如何避免違規產品充斥?如何阻止未成年人士取得大麻?如何避免青少年成癮問題?
大麻雖屬軟性毒品,但「正面」作用漸被凸顯並被潮流商品化,更成「派對必備」。目前,在全球233個國家和地區中,約50個國家已對大麻採取合法或「去除刑罰、保留行政罰則」的除罪管制,原因包羅萬有,包括指稱大麻有醫療價值;藉大麻合法化打擊毒販的不法勾當;減少大麻相關的暴力罪行;大麻的工業用途廣泛,例如製成隔熱材料、織物、驅蟲劑;大麻的種植可增進農民的收益;商人推出大麻或CBD與多種食品相結合的食品,有助刺激經濟;大麻產業更可為政府帶來可觀稅收等,令人嘆為觀止,但關鍵是,這些「成果」即使成立,也是經由犧牲市民健康、削弱政府的監管和執法能力而來,值得嗎?可以接受嗎?
大麻植物含有至少750種化學物質及104種大麻素,植物內部成分複雜,有非精神活性的CBD,亦有讓神經快感高漲的精神活性物質,可引致成癮、智力受損以及思覺失調的四氫大麻酚(THC)。長期及過早吸食大麻會引發精神疾病,包括出現幻覺、妄想等急性精神病,甚至是「scromiting」(尖叫及嘔吐)的症狀及精神分裂症。此外,患有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且同時沉迷大麻的年輕人,其自殘和死於他殺的可能性(通常在變得暴力後)是那些沒有服用人的3.2倍。
加強執法 提高罰則
在香港,吸毒和毒品問題雖已整體受控,但吸食大麻卻成青少年吸毒的主流,涉及青少年的大麻案件逐年遞升,去年涉大麻被捕人數是2017年的近3倍,且只是冰山一角。更值得注意的是,含有大麻萃取物的產品,例如CBD咖啡、化妝品等,開始在年輕人市場充斥,並在營銷及包裝上貼近潮流商品,淡化其藥物或醫療用途,試圖迴避法例監管和降低青少年對大麻的戒心。因此,第一是應從立法開始,希望政府能盡快並且從嚴管制CBD及其相關產品,不容毒品被潮流化和商品化,更讓市民清晰明白「毒品就是毒品」,避免魚目混珠。
第二是要大幅提高相關罰則,以及加強警方的執法力度,特別是要取締網上的毒品宣傳和銷售等勾當;並授權警方牽頭推動跨界別合作的社區為本模式,嚴打涉及青少年吸毒和販毒的非法行為。
第三是加強學校和公民教育,並在社區層面培育年輕的禁毒領袖,協助青少年建立抗毒意識和抗毒價值觀,防止他們誤墮毒海和法網。而除了青少年,家長也需要針對性的輔導支持。
第四是以獨立個案形式協助解決青少年吸毒背後原因,避免他們困陷在戒毒和再吸毒的意志拔河。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