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推行制度改革 加快中醫發展

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藿香正氣散/正氣水,都是已獲國家認可,並在內地廣泛使用作醫治新冠肺炎的中成藥。當香港第5波疫情爆發,公立醫院逼爆,部分私家醫院及醫生又未能接收和治理新冠病人時,不少市民群起搶購有關中成藥自救,導致其價格飆升及供應緊張。其後內地向香港源源輸出相關醫藥物資,又有人質疑內地供港的中成藥為未經本地註冊的內地版「水貨」,擔心會出現質量、安全及適用性等問題。
事實上,香港有關當局不時都在市面查獲、沒收一些未經本地註冊的內地中成藥,並對有關供應商及藥房作出檢控,但其實大部分個案都只牽涉代理權或藥品包裝說明問題,絕少涉及質量或安全事故。亦有一些內地中成藥加入了小量西藥成分,只要經過醫學認證及作出清楚展示,這種情況在內地是容許的,但在香港則屬非法。本地法例規定中藥就是中藥,西藥就是西藥,兩者不能混合,某程度妨礙了香港的中西合璧治療與中醫藥的全面發展。
中西醫可共同會診
同樣情況在醫生的培訓和診療方面也有出現。內地的中醫師在培訓階段已有接受部分西方醫學、甚至外科訓練,經考核認證後可直接替病人開西藥及動手術。而內地的西醫也有接受一定程序的中醫藥和中西協作培訓,雙方可互相轉介及共同會診,為病人提供最合適、最全面的藥物及療程。
香港基於歷史原因、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制度和思維,還有一些固有利益問題,法例嚴格劃分中醫就是中醫,西醫就是西醫,一旦越過紅線就是無牌行醫、非法開藥;接受跨界別培訓只屬自願及額外性質,中醫至今無權轉介病人照X光或接受物理治療,許多保險公司仍拒絕接受中醫簽發的部分病歷及醫藥使費證明。這些法例和制度,同樣妨礙了香港的中醫藥及中西醫協作發展。
早前有調查推算,香港的中醫人手將出現供過於求,有部分中醫建議倣效過往西醫的做法,透過收緊考核標準及限制承認非本地培訓的中醫,令現有的本地中醫可獲取較「合理」的報酬。但筆者則認同另一部分中醫的看法,所謂的中醫人手「過剩」,其實是源於香港的中醫普及化停滯不前,尤其是公營醫療體系仍然由西醫壟斷的問題。若能在公立醫院更廣泛地運用中醫藥,不但可為中醫提供更健康、全面的發展機會,亦能紓緩西醫人手嚴重不足的問題,最重要是讓病人能獲取更適時、適切和多元化的治療。
本港首間中醫醫院正在動工興建,預計2025年落成啟用,是香港中醫藥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但單靠硬件建設,而且只有一間醫院,肯定仍遠不足夠。特區政府必須全方位加快中醫藥發展步伐,包括檢視、改革上述法例和制度。不能照抄內地做法,但也不能抱殘守缺,死守已經不合時宜、不符合病人最大利益的一套。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