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港聞

龍七公:結構矛盾未解 高齡司機難安

老化社會、高齡司機、「馬路炸彈」,相互緊扣並激化香港的道路安全風險。立法會一再提出質詢,申訴專員公署也主動調查並提出多項加強司機體檢的建議,但若是簡單地按司機的年齡或年度體檢報告作一刀切式判斷,方向合理但欠全面,力度亦嫌不足,而需以理順結構性矛盾的維度,在司機權益、業界和公眾利益之間取得平衡,紓解高齡司機的安全隱患。
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香港60歲以上的高齡司機人數持續增加,由2016年時的35萬人增至2020年的44萬人,其中70歲或以上的「古稀」司機更由3.7萬增至7.3萬人,職業司機的高齡化現象亦愈趨普遍。根據運輸及房屋局資料,雖然持有有效的士和公共小巴正式駕駛執照的人數遞減,但當中的60至69歲年齡層已取代50至59歲,成為最主力的一群,而且在兩批執照持有人中,均有過千人至少達80歲。
體檢制度 千瘡百孔
相對於年輕駕駛者,高齡司機對車輛的操作能力,往往會因年紀增長而導致體力、集中力和分析能力漸降,具體的相關健康威脅包括關節炎、青光眼、黃斑病變、聽力損失、認知能力下降、思覺失調和認知障礙症等,輕則影響駕駛表現,重則可能導致車輛失控,衝撞周遭車輛、行人及障礙物,帶來道路安全隱患。
正如申訴專員公署的調查報告所指,本港對高齡司機的體檢制度千瘡百孔,令不少具潛在健康風險者被排拒「安全網」之外,因而需作綜合性的梳理。第一,同是高齡長者,職業和普通司機的狀況大不同,主要差異在於駕駛時間的長短及由其造成的勞損。一般人駕車只為上班和外出,駕駛時間有限,疲勞亦僅一時半刻,對身體影響不大;但職業司機要長時間開車謀生,身心長期緊繃,身體健康和精神勞損絕非普通司機可比擬。
第二,高齡司機受益於駕駛經驗豐富,與年輕司機相比,有更好的風險評估和應對挑戰的能力,安全系數相對理想,但這需建基於三個前提條件,其一是身體健康良好;其二是車輛的機件性能完好;其三是道路設計完善,包括方便長者的交通標誌和模式。因此,當局應審慎研究司機年齡與交通意外的關係並確立相關數據,再據此決定「續牌」年齡上限和制訂「高齡司機管理制度」。
第三,有關管理模式應包括四個方面,其一是高齡司機在申請續牌時須通過額外的身體和精神健康,以及駕駛測試;其二是為高齡司機設立特別限制;其三是提供誘因鼓勵長者交還駕駛執照;其四是提供資助,鼓勵高齡長者配合和接受體檢。
第四,因與社會深層次結構矛盾息息相關,若未能全面解決,高齡司機問題亦難全面紓解,政府不能再借故迴避,而需就其風險隱患審慎研究並廣作宣傳,讓公眾知所趨避,再採用分步驟、分階段的方式予以根治。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 iPhone/ iPad/ Android/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
傳 真:
(852) 3600 8800
SMS:
(852) 6500 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