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手記的時候,我在成田機場等候檢測結果,等了三小時。等,從來都是最花時間的,這一年來體會尤其深刻。
奧運舉行、取消、舉行、取消……這個答案每隔幾天就會改變(事實上,周二東京奧組委執行官武藤敏郎還說,不排除在最後關頭煞停賽事),有點像電視劇裏,女主角把玫瑰一瓣瓣剝開,但奧運不是談情,等待宣判的過程,也沒那麼唯美。
因為疫情,預訂的酒店結業了。「訂其他吧。」「好的。」因為運氣太差,乘搭的航班也被取消,再訂,再取消,令行程推遲了整整兩天。「不要緊,能飛就好。」但最要命的,是遞交過的活動計劃也要一併更改(傳媒抵埗後,14天內只能前往預先申請的地方),再靜候奧組委審批。「approved」這個字,直到出發前夕才恰巧收到。
久違地搭飛機,吃飛機餐,打開電影《神奇女俠1984》,看不夠一小時,就沉沉睡去。終於抵達東京,還要檢查文件,做檢測,等報告……
說來驚險,當同行行家陸續離開,我卻被告知檢測結果存疑,問了好些「你坐在哪個機位」、「有沒有上過廁所」的問題。「難道中招了?」我想着,但該做的事情還得做,就趁着這個空檔啟動記者證、寫手記,還充當了工作人員和伊朗運動員間的臨時翻譯。如是,三小時過去,總算順利過關。
記得前陣子,我問滑浪風帆代表鄭俊樑怎麼理解「等待」兩個字,他說,是「make the best out of it」。相信這20天的旅程,還有無數要等的事情,願等得更有意義。
採訪手記 許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