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完善大家嘅港超聯

2009年,香港足球界創造佳績,香港奧運足球代表隊歷史性奪得東亞運金牌。港府因應民間要求,落實「鳳凰計劃」改革足運,港超聯遂於2014年應運而生!

經歷兩年,港超聯是否成功,便要先檢討它成立的主要目標。港超聯是要帶動香港市民或觀眾參觀足球比賽,簡單是增加觀眾入場人數;改善足總及球會的架構;和增進各港超聯的梯隊實力,推動未來足運。

首屆(2014-15年)港超聯的9支球隊,形成了「三強」(傑志、南華、東方)的格局,因它們的班費都超過2,000萬元,實力強橫。而另外6支球隊的班費人腳均不及前三,顯示各隊兵源不平均。強隊的觀眾入場人數確有所增加,平均人數卻只微升了3-5%,這是一個假像,並未帶動香港市民觀賞足球賽事!蓋因球隊強弱懸殊,賽事並不吸引。最主要是足總要採取主客制,未能將不太吸引的比賽放在吸引賽事的頭場,令上座率偏低,也加重了不少中小型球隊的財政負擔!

小球會經營困難

因應「鳳凰計劃」和港超聯的發展,最受惠反是足總增添了高層的職位,聘請多位海外僱員,然而中小型球隊的生存環境並未改善,政府在硬件上的支援也追不上實際需要。

因為整體環境未能配合,政府撥款未能善用、真正得益並不是球員或負責推動足運的球會。既然現實如此,抱怨無補於事,我們上車了,不如大家共同努力,令港超聯更上一層樓。

標準流浪顧問 鄭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