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外援敗也外援

籃球就像一個地球儀,今時今日,NBA趨向全球化、水平較低的CBA欲靠外援刺激球市,籃球員如貿易,在某種意義上是好事,但要控制多與少才是高深學問。

易建聯投小牛「冇乜料到」,引發我思考「為何中國男籃青黃不接」的問題,自姚明及王治郅後,國籃再沒有中鋒打出頭,後衞及前鋒更是積弱已久的軟肋,我個人的看法歸咎於CBA的外援制度上。講到引入外援,香港的歷史比大陸更早,我18歲打展時已有「註4出3」外援制,華人要爭位上好難,皆因兩、三個外援互傳控制了戰局。目前CBA每隊可以用兩個外援,下游隊更可引用亞洲援將,變相得兩個本土球員。球員要進步不可以齋練波,本土球員冇機會落場磨練,又怎能進步?

台籃用一個最啱數

其實大陸可借鏡台灣職籃1個外援的做法,每隊針對某位置作補給,好處是這外援與當地球員會有更多互動,所謂「出外靠朋友、打波靠隊友」,做到由外援帶動球隊、又不會控制球隊的效果。

前金塊球星JR史密夫於NBA停擺時怕「無飯開」,於是投奔浙江稠州銀行,至今演出亮麗,未有因為中國籃協強制性要外援打1季的特例而「Hea打」,實屬難得。畢竟,最能拉攏fans入場的元素應是球隊質素、認同感及歸屬感,只盲目引入「老外」而犧牲本土球員的發展空間,實屬不智。

香港籃球隊教練 永倫教練兼中鋒 蔡芳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