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來自千年以前的警告信

講唐宋古文八大家,第一個當數韓愈,在名篇《答李翊書》之中,他有一段話似乎讓人納罕,但是細味之下,卻有深意存焉。他說,平素寫文章,「其觀於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

世俗之人撰寫文章或者發表看法,巴不得馬上得到他人推許,甚至會喃喃祝禱,千萬別招來譏評。但是韓愈不然,文章寫好了,要是被當代人訕笑,他深以為喜;一旦贏得交相稱譽,反倒愀然不樂。不是說群眾眼睛是雪亮的嗎?一代大文豪偏不信這調調兒,他的一生成就,正是來自敢與時人不同框。

筆者第一次讀《答李翊書》是在中學時代,文章影響了我半輩子,它讓我深信,群眾眼睛不一定是雪亮的,有時候更加是心粗眼翳,蒙昧無知,你一不小心,就會被他們蒙蔽。

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期間,香港教育界「黃絲」當道,有人估計在黌宮之內,七成是黃人。那時候,你想博取掌聲不難,只消撰文支持抗爭者,反對政府從嚴執法,換來的點讚就會馬上滿瀉。相反,你若是憑良心說事,批評示威者罔顧法紀,支持治亂世當用重典,那麼你走在校園,會不時招人白眼,很多昔日的好友,甚至會在背地裏對你說三道四。

然而,這不打緊,年輕時讀的聖賢文章,正是教導我們不要跟世俗同褒貶,時間才是最好的裁判員。反修例風波的參與者,論志氣與豪情,恐怕還遠遠比不上文化大革命的鬥士們。但今天,你若問文革中的狂熱分子,大抵每十個人之中,有九個半在後悔。人們往往會在時代中迷失自己,《答李翊書》就是韓愈在1,200多年前,向世人發出的警告信,可惜能讀懂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