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地鴻爪:刺激消費勿坐地起價

首輪消費券已經出爐,500多萬市民,率先獲得2,000元的消費額,大家都興高采烈地出外購物行街食飯,市面很久都沒有這樣熱鬧了。

政府這次帶起了刺激市道,不過更好的政策都有其副作用,有市民埋怨不少商家乘機起價兩至三成不等,甚至有些藥房對採取電子支付的客戶索取手續費,以彌補裝置工具相關費用,但有關平台的營運商老早說明,不能夠將費用轉嫁給消費者,若果發現有違反規則,便會取消與商戶合作。

疫境之下大家都在捱,政府派發消費券,並不是想商家賺一大筆,而是希望市民能把政府回饋的金錢用於消費,振興經濟。本來是希望雙贏的局面,但有人想把這塊餅食晒,就令整件事失去原本意義了。

如果最後刺激了通脹,對市民來說亦是得不償失,因為始終消費券只是派5,000元,往後的日子疫情雖然緩和,但通關暫時無望,相信大家仍然要忍耐一段長時間。如果商戶趁這次消費券推出把貨品加價,難道市民用完了消費券之後,商家會減價嗎?

加快減慢從來都是商業現象,政府可不想本來用心良苦的政策,變成了增加市民的負擔,還望各位商家高抬貴手,特別是一些已經賺錢的大型連鎖超市,切勿在此期間輕易加價,而小商戶其實都是做街坊生意,何必(R)爛塊面做醜人呢!其實消費券還有一深層意義,就是帶動電子支付潮流,希望香港可以追及內地的步伐,不至於被邊緣化。大家試過去內地旅遊都知道,人人手機一掃,幾乎處處通行,不用帶現金,在疫情下減少傳染病毒的可能性。

港人教育水平普遍不弱於內地,相信採用電子支付困難不大,今次消費券是個好契機,絕不能錯過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