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青年選科就業 出路多元發展

較早前,走過新落成的港鐵宋皇臺站,看到建站時所出土的宋元文物,忽然想到過去10年的考古工作一直由本地主導完成,不得不讚嘆香港本身有多元化的人才。

今天適逢是文憑試放榜日子,年輕人不妨多考慮各種可能性,不一定要跟從前人步伐,向個人興趣潛能發展絕對不會是壞事。

將考古工作和青年選科作為關聯,是記起去年內地有一名高考狀元事迹。事緣該名高考生取得極佳成績,並希望報讀北京大學考古學,但考慮到該門專業的出路就業以及其本身家境狀況,因而就此卻步猶豫不決。最終,國內考古界的眾人皆送上不同鼓勵,其中就有所謂「入行大禮包」,當中包括各類書籍及考古用品,令其決心報讀自己最感興趣的科目,成就出一件美談之事。近日,有位剛博士學位畢業的年輕人跟我分享,指不同學科其實是相通互補,跨學科研究也愈來愈普遍。

三地融合 人才互補

由此引伸,在本科時就讀的大部分專業,最終也不會相差甚遠,反而在讀書時培養理性及批判思維才更重要。更進一步的是,許多實際技能真的需從實踐中體會,故年輕人不應畫地為牢,以為升學是一切,又或受到本科的選擇而限制將來就業的出路。

於未來日子,大灣區將使粵港澳三地有更密切融合,但有人又會質疑既然日後皆有內地人才來港,香港又何需要求多元的人才培養?倒不如,直接按照已規劃好的方針,專注訓練金融業或商業人才,以鞏固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地位。不過,此種論調是否有利於香港或整個大灣區可持續發展,就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古語有云「君子不器」,就是做人不宜像器具般只限有特定用途。不管做人也好,城市發展也好,都應多元並向而行,打從開始就過於死守某種事物,難有好的結果。的確,未來融合後不同的內地人才來港,對我們絕對是好事,但同時香港的人才也能到內地尋找發展空間。融合的真正意義,就是人員流通無阻,關係緊密而不可分開。

無疑,現時年輕人回內地升學是較十多年前普遍,亦有較多資訊可作參考。事實上,學生回內地生活就讀,有助認識方方面面的國情,必然對未來融合有更充足的準備。與此同時,內地科目亦較香港多元化,部分「冷門」的專業就如上述的考古學,又或氣象學、天文學等,皆可在內地找到相應的大學學院。

話說回來,有些人已感到過去的黑暴和疫情,耽誤近數屆學生的學習。就此,寄語考生即使成績如何,也需用正面的行動及不屈不撓的精神,向外界展示他們己身的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沒有因環境的轉變而虛度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