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港產大閘蟹 廚餘新出路

港人每日棄置3,000多公噸廚餘,港府早前公布《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目標2030年代中可回收到全港一半廚餘。惟本港漁農業式微,即使廚餘回收量提升但出路仍有限。有私營廚餘廠與本地魚塘合作,透過本地養殖高毛利、高產量的港產大閘蟹,可吸納廚餘廠一半的廚餘製成飼料,為廚餘回收尋覓新出路。

香港市民丟棄得最多的是廚餘,根據環保署最新統計數字,2019年港人每日丟棄的廚餘約為3,353公噸,佔堆填區都市固體廢物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家居廚餘人均棄置量為每日0.3公斤,而工商業廚餘人均棄置量則為每日0.14公斤,但廚餘回收率僅約3.7%。

需求大 佔整體銷量一半

綠色環保廚餘回收有限公司是一間已經營10多年的私營廚餘廠,該廠每日的廚餘處理量為20公噸,可製成兩噸飼料。但本港農場有限,未必能吸納所有飼料,他們只有運上內地,但所賣的飼料叫價不高,過去10多年廚餘廠一直處於虧蝕狀態。

直至近年,虧損情況才有好轉,除因政府首個廚餘中心——小蠔灣有機資源中心啟用,可協助處理部分廚餘令處理成本下降外,該廚餘廠在今年3月與魚塘合作轉型,透過魚塘養殖高產量、具經濟效益的大閘蟹,廚餘廠則負責為大閘蟹提供魚糧,佔整體飼料銷量的一半,為廚餘的回收覓出路。

促成廚餘廠與魚塘合作的「生態魚蝦蟹」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陳式立指,廚餘製成品欠缺市場,縱然廚餘可製成肥料、魚糧及豬隻飼料,但本港肥料需求量極低,魚糧及豬隻飼料相對需求較高,但因成本問題,要說服魚場及豬場用廚餘飼料非常困難。

而大閘蟹的成本效益則較高,能負擔成本較高的廚餘製成品。因大閘蟹成長階段的後期3個月需由食素轉為食用大量蛋白質,以催谷蟹膏形成,一隻大閘蟹每日食5克魚糧,當中有三成是富有高蛋白質的廚餘所製成的魚糧,若廚餘製成品持續能供給大閘蟹養殖場,則變得有價有市。

組聯盟 提供一條龍服務

有見及此,陳式立今年3月起協助串聯一班漁業專家、魚塘主人、食肆餐館老闆以及私營廚餘廠組成「聯盟」,為廚餘的回收、處理及大閘蟹養殖提供「一條龍」服務。廚餘廠會從外國進口鱈魚,連同市面收集到的廚餘,一併烘乾製造具豐富蛋白質含量的魚糧,以供應養殖場。他認為,廚餘可有更多出路,透露下一步希望可活化更多魚塘,養殖更多毛利較高的海鮮,冀望可接收更多廚餘製成品,達致雙贏。記者陳錦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