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龍蝦應減少食用

海鮮大餐是不少港人的最愛,每名港人年均進食66.5公斤海鮮產品,排名亞洲第二,然而部分海洋生物卻因過度捕撈而受到威脅。今日是「鯊魚關注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推出最新版《海鮮選擇指引》(下稱指引),冀推廣選用環保及可持續式捕撈或養殖的海鮮。

新修訂的指引新增26種海鮮,共列有72種海鮮,其中29種「紅色類別」避免食用、18種「黃色類別」想清楚才食用、25種「綠色類別」建議食用,並以網站形式刊載,於遊客中心亦設有實體版供市民領取。網上版記錄的海鮮種類較實體版多,共72種,實體版只有47種。市民可於網上輸入海鮮種類,就會顯示其名稱、來源地、生產方法,以及於《海鮮選擇指引》的所屬類別。

與露脊鯨同棲息北大西洋海域

有不少港人喜歡食用的海鮮都被納入指引,當中包括波士頓龍蝦,由過往「建議食用」,更新為「避免食用」。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主任王希允解釋,由於波士頓龍蝦的捕撈地與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棲息海域重疊,故露脊鯨常被誤捕及遭受捕龍蝦用具纏繞,令露脊鯨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建議市民可以價錢相若的西澳龍蝦作替代選擇。

此外,3種本港常見魚類,包括大眼雞、馬頭、紅衫魚仍被列為「紅色」避免食用,當中馬頭早於07年被列為「紅色」,大眼雞、紅衫魚則早於13年被列為「紅色」。而在街市隨處可見的黃花魚,過往由於養魚戶大多以雜魚當飼料,因此被列為「紅色」。由於有部分飼料供應商制訂了可追溯政策,飼料的來源及成分得以追蹤,加上養魚戶改用顆粒飼料,黃花魚成功由「紅色」轉為「黃色」。王稱,本港漁業管理欠佳,難以追蹤飼料來源,亦未有統一使用顆粒飼料,加上未有控制捕捉魚類大小,故此建議消費者避免購買尺寸較小的魚類。

倡包裝列品種來源地生產方式

由於市面上刊載於海鮮包裝上的資訊不一,該會可持續發展經理黎佩延指,在沒有足夠資訊下,消費者往往在無意間進食受絕種威脅的海鮮,建議超市在海鮮包裝上,列明海鮮品種、來源地及生產方式,並指現階段已與部分超市合作,長遠希望能從供應商入手,讓所有海鮮產品都可列明上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