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次出事的石硤尾邨歷史悠久,前身是50年代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後建成的徙置大廈。該邨全盛時期共有44座樓宇,並分階段開展重建計劃。不過,石硤尾邨現時仍有9幢未納入重建,樓齡已約40年。房屋署強調此批樓宇的結構仍屬安全,認為無迫切需要進行重建,只肯進行維修保養,為該邨「小修小補」。
石硤尾邨可謂替本港公營房屋發展計劃揭開序幕。在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當時約5萬8千人頓失家園。政府遂把災場夷平,並興建兩層高的平房,臨時安置災民。當局其後再決定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房屋,於是首批共8幢6層高的徙置大廈,於1954年年底建成。
房委會於1990年決定重建部分石硤尾邨,把殘舊的大廈拆卸,並特別保留其中一幢美荷樓 (41座) 。該樓是首8幢徙置大廈之一,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歷史建築,最終被活化為附設公屋博物館的青年旅舍。
石硤尾邨現時尚有9幢未納入重建,包括該邨第19座至第24座,美山樓、美虹樓及美彩樓。房委會曾為該邨進行全面結構勘察計劃,檢測後認為以上樓宇的結構安全,明言無迫切需要進行重建。面對此批樓宇日益老化,房委會多次表明沒有再作重建的意向,該會去年就指會在該邨進行適時的維修保養和改善工程,讓住戶享有安全居住環境,同時延長其使用年期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