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醫健寶庫:正視脊柱側彎 及早治療免惡化

脊柱側彎是指脊骨左右呈「S形」或「C形」彎曲,導致患者出現「高低膊」、盆骨一高一低,或背部其中一邊的肩胛骨隆起(俗稱出現「駝峰」)等情況。除影響外觀,患者有可能因心臟與肺部長期受壓,最終引致心肺功能受損。

大部分的脊柱側彎病例屬原發性側彎,以10至14歲發育時期的女童較多,這年齡層的側彎惡化速度也相對較快,因此及早診斷和治療對患者尤其重要。

香港自1995年起已透過衞生署提供的學生健康服務引入「脊柱側彎普查」。學童會接受「亞當前彎測試」——醫生先要求學童站直,然後身體向前彎曲,從而觀察他們的肩膀、背部與盆骨是否對稱以及肩胛骨有否隆起等,再以「脊柱側凸測量計」量度脊柱是否出現側彎的情況。篩查出有病徵的學童後,會建議他們接受「摩爾照相」或照X光以作進一步檢查。

如果患者已處於成長階段,而脊柱側彎的度數介乎20至40度,一般會以佩戴腰封作矯正。假如彎度持續惡化並達50度以上,就需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傳統的脊柱側彎矯正手術需植入支架以固定脊柱生長的方向,優點是矯正效果非常顯著,但會限制患者脊柱的靈活度。此外,亦有適用於幼童(3至10歲左右)的生長棒手術;以及適合10歲以上患者的最新VBT(Vertebral Body Tethering)微創手術。

磁力生長棒體外調整 免捱多刀

過往接受生長棒手術的患者,在首次置入兩支生長棒以固定脊柱成長的位置後,每半年還需再做手術,將生長棒因應身高而拉長。至於近十年來引入的磁力生長棒技術,則只需在體外以磁力調整生長棒的長度,毋須接受多次手術,港大醫學院更是全球首個成功引入此治療法的院校,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

至於嶄新的VBT微創手術,需先沿脊椎植入螺絲釘,然後將具彈性的人工韌帶和螺絲釘連接起來,隨着孩童成長,人工韌帶會慢慢將彎曲的脊柱拉直,原理和「箍牙」相似,但現時案例未算多,需要更長時間評估其療效。

此外,研究顯示脊柱側彎和坐姿欠佳、經常負重等生活習慣無關。家長如發現子女有脊柱側彎,或因此病而感到不適或容易疲倦,千萬不要苛責,應該多關心與支持,並帶子女盡早求醫。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

臨床副教授 鍾培言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