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醫健寶庫:遙距診症好處多

新冠肺炎在2020年初開始肆虐全球,不少國家更一度實施「居家令」,遙距診症可讓患者在家中求診,減少因外出而受感染的風險。其實早在疫情爆發之前,海外的遙距診症已逐漸普及,尤其是偏遠鄉鎮的居民,可免卻往返市區醫院看病的時間和交通問題。

香港地方相對較小、交通便利,大家都習慣親身求診。但在疫情之下,不少人對外出或前往醫院都有所顧忌。有見及此,許多本地的醫療機構開始引入遙距診症,利用常用的通訊軟件,讓醫生即時為病人應診。醫生亦可透過視像系統,指導病人如何正確使用血壓計等儀器,以讀取一般維生指數。未來或會有更多具備醫療數據記錄和傳送功能的程式軟件面世,令遙距診症更為方便。

倘病情不穩 應親身求醫

然而,即使有了科技的支援,是否所有病人都適合「遙距診症」?醫學界一般建議患有慢性疾病,但病情相對簡單,或毋須太多檢查項目的病人,如高血壓和輕微頭痛患者;或是需要定期覆診的長者,可考慮遙距診症,以免舟車勞頓,亦可節省在診所等候應診和取藥的時間。不過,當病人的病情不穩,如出現咳嗽吐血、說話時氣促、精神欠佳等狀況,就應親身求醫。

在香港,醫生須判斷患者是否適合進行遙距診症,並須為此決定及診症負上責任。醫生亦應向病人解釋遙距診症的利弊,病人必須明白,並選擇是否願意承擔有關風險。如在遙距診症的過程中,醫生認為病人的病情嚴重,醫生應立即終止診症,要求病人盡快到醫院作進一步的檢查。

至於收費方面,遙距和親身診症相差不大,但前者收取的藥物運送費或會較高,病人亦可選擇由家人代為到診所取藥。疫情期間,有隔離人士因身處密封的酒店房間數天後,開始感到極度恐慌和精神緊張,遂以遙距方式向醫生求助,最終得到醫生處方的藥物,使病情得到妥善治理,可見這種新一代的診症模式,若運用得宜,在不同的環境下都可以造福病人。

何敬業醫生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