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乃本港常見疾病之一,70歲或以上的長者,每10名就會有一名患者,80歲或以上的長者,每3名便有一名患者,估計在2039年,患者數字將升至約30萬。而認知障礙症可按不同病因分類,除了常見的阿茲海默症外,血管性認知障礙症亦不容忽視,有醫生指「三高」更會增加患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建議市民定期進行身體檢查。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主要是由於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栓塞而引起認知障礙問題,佔全港長者病約三成,一般病因是供血到大腦的動脈出現阻塞,導致腦部部分細胞因缺氧而壞死,常見於「三高」、吸煙、肥胖等人士。與大多數人認識的阿茲海默症不同,患病的腦退化大多為梯級式,即每中風一次病情就會直線衰退。而患者出現的症狀則要視乎腦部受損位置,有機會出現記憶力變差、集中力低等症狀,部分患者更出現幻覺。早期病患會變得健忘,時常忘記剛發生的事情,有機會出現抑鬱或焦慮;中期病患則進一步健忘,說話和理解力變差,難以獨自生活,如會漫無目的地在街上徘徊,以致忘記回家;晚期病患更會無法辨認親友,出現大小便失禁,更有機會襲擊他人。
一般而言,醫生首先會為病人進行臨床診斷,為病人進行一連串記憶及思維性評估,如讓病人進行數學及圖像測試,並結合病人的背景調整所得分數,及後再進行血液檢驗,判斷病人是否屬血管性認知障礙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腦神經專科醫生馮斌熙指,部分認知障礙症患者未必能從單一的臨床診斷中發現,很多時候都是定期進行臨床診斷,再發現病人的認知能力按年下降,才判斷為認知障礙症。
馮指,雖然現時未有根治認知障礙症的方法,但及早發現,可以用藥物減慢腦退化速度,除了用藥外,亦有研究指出,患者可以透過打橋牌減緩病情。馮指,曾有患者時常胡亂說話,惟家人以為患者只是在開玩笑,結果遲了近10年才確定患上認知障礙症,建議市民可以定期進行檢查,及早就醫,同時亦可以培養運動、定時作息習慣,並及早管理及控制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以減低患有血管性認知障礙症的風險。記者梁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