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科學和平發展 國際應存合作

近日,中國航天事業獲得重大成就,先有探測車成功登陸火星,再有中國太空人進駐自主研發的軌道太空站。然而,美國太空總署的代表卻在國會發言表示,應持續禁止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項目,防止相關高水平的科技流入中國,以確保美國在太空技術保持稱霸的優勢。事實上,科學應以開放包容作為基礎,狹隘的保護主義最終都不會帶來正面結果。

國際太空站,顧名思義是由多個國家共同參與建成的太空站,是冷戰後美俄航天強國合作的項目,具有劃時代人類共同體的精神。自1998年起,國際太空站除美國和俄羅斯外,歐洲太空總署、加拿大及日本等多個國家級的航天組織亦有份參與組建,形成在太空中獨有的「聯合國文化」,為人類的科技發展共同合作。

直至2009年,中國航天局申請參與相關的國際項目,表明願意在各個可行的領域中與美國相向而行,但卻遭到美國當局強烈反對而胎死腹中。於2011年,美國共和黨眾議員沃爾夫更提出所謂的《沃爾夫條款》,明令禁止美國太空總署等科學組織,與中國政府進行高端技術交流。自此以後,美國當局對中國科學家採取不符比例的審查,當中包括禁止出席公開的科學研討會及拒發簽證等措施。

事實上,美國對中國的科技限制不是10年前才開始,而是超過半世紀漫長的歲月。想想當年,我國「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希望回國建設,卻遭到美國移民局無理關押,需要通過外交談判才能返回國內。然而,美國種種手段亦無法阻礙中國對自身國防工業的追求,終在錢回國後20年間成就自主研發的火箭系統,為日後的航天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自主研發 彎道超車

我們需要銘記,中國人民存有堅毅不屈的鬥志,即使在歷史上面對外國的限制,最終都能達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目標。除航天科技,中國受境外限制的技術亦相當多元化。近年在國內討論較多的,應是船用螺旋槳的鍛煉技術。中國過往的葉槳採用傳統的四葉模式,配置在潛水艇上會造成極大的噪音,使水面下的隱藏性相當之低。

加之,國外一般禁止將新式船槳出口至中國,同時亦對相關機床實施嚴格管制,迫使中國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於近10年間,我國成功研發「超級機床」的重型工業設備,實現獨立設計及生產的技術優勢,亦同時研發「無軸泵噴推進技術」,使發動機能夠接近完全靜音運行。相關技術目前為列全球頂尖水平,是紮紮實實「彎道超車」的典型例子。

如果再略為細數,還可說的例子有基礎建設、5G應用、人工智能等各種領域。的確,國防工業也好,民用技術也好,中國群眾畢竟擁有勤奮耐勞的特性,並有堅定正面的發展價值,相信每項技術難關均有攻破的一天。不管某些國家如何敵視,中國科技發展的態勢也會「青山擋不住」。倒不如,個別的他們應將心態調整,做好自己並與外界合作,共同締造共贏的科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