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行山人士驟增,然而,今年首5個月攀山拯救的事故已達去年全年近九成,受傷人數更已超越去年全年人數,每月更平均有一人因此不幸喪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報連日走訪多個熱門山徑,發現行山客中不乏「獨行俠」。有在九龍飛鵝山獨行的行山客直言曾試過中暑險暈倒山中;本報記者直擊有年輕人在港島玉桂山獨自綑邊遊;有人更以繩索輔助攀爬峭壁,險象環生;大埔八仙嶺山徑多非正式道路,中途更是手機無信號地帶。攀山專家直指獨自行山是大忌,萬一遇上意外隨時失救死亡,4人同行是最佳行山組合。
據消防處資料,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內,最少共錄得1,126宗攀山拯救事故,共655人受傷,16人死亡。而今年首5個月就發生524宗攀山拯救事故,已達去年602宗的約九成;同期332人受傷亦已經超越去年的323人。但近期卻愈來愈多人成為行山「獨行俠」,惟今年4及5月,發生兩宗獨自行山人士失蹤其後死亡的悲劇。當中年僅24歲的女子獨行飛鵝山後失蹤其後死亡。
記者日前到該山徑巡視期間,遇到正獨自跑上山的退休人士楊先生,當日天雨路滑,他坦言一個人行山有危險,自己會選擇熱門及多人行山的山徑,避免走進如自殺崖等高危地點,並會帶備哨子及麵包,惟他也曾遇過驚人時刻,「試過有次一個人行山時中暑頭暈,好彩有人畀水我飲!」
至於早前有男子失蹤、及後陳屍山頭的大埔八仙嶺,記者日前到訪亦發覺該山徑崎嶇難行,在山腰位置及接近登上八仙嶺首個山峰的石梯,分別有兩條被人開闢的小路,後者更寫着通往八仙嶺,疑為捷徑,該小路雜草叢生,若要前行必須斬掉樹枝闢路。但走至一半位置時,手機已完全收不到信號,記者曾嘗試致電親人也無法接通,加上烈日當空,對於行山人士來說是一大挑戰。
除上述兩個出事地點,近年鴨脷洲玉桂山亦深受市民青睞。記者日前與行山團體「隨我行」創辦人Admond同行,發現除了不少人行山外,有人更單獨在岸邊進行綑邊遊,惟不少人欠缺合適裝備,加上該處落腳點少,不慎「踩空」便容易墮入海中。同時記者亦發現行山客登上山頂後,往往沿另一邊的山徑爬落鴨脷排,惟沿途並無遮蔽處,在烈日下上山時,容易中暑。
「其實呢條山路難度可以比得上蚺蛇尖。」Admond表示,由於前往鴨脷排的山路多碎石,而且十分陡峭,過往在這條山路上發生不少意外,而山路上亦有人綁上行山繩協助途人爬山,惟繩索經過風吹雨打,加上「繩駁繩」並不可靠。Admond又指出,過去有不少人低估玉桂山的難度而發生意外,呼籲市民在計劃路線前,應對比不同資訊,並留意天氣。
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主席周國強直言,行山最忌獨行,因市民不了解自己的心血管狀態,萬一暈倒急救要與時間競賽。他舉例,市民在馬路上暈倒,周圍都有人協助,但在山野上一個人昏倒,恐怕到被發現之時已經失救。即使二人同行也不建議,因過往曾試過有人中暑後,另一人去求救期間亦中暑,其後求救者更失救死亡。周指最佳的行山人數組合是4人,萬一有同伴暈倒,留一個人陪伴,其餘兩人就跑到最近的救援點求助,同時要帶備足夠水及食物。
消防處發言人指,根據過往經驗,發生意外的位置往往偏離有明確路標的山徑,而且地勢險要如蚺蛇尖、狗牙嶺等,救援人員往往亦須要使用專業工具及裝備才能安全地執行任務,因此增加救援的時間及困難。消防通訊中心除派出油壓升降台和搶救車外,亦會調派攀山拯救專隊參與救援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