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監管外判不足 削港人回收意欲

雖然港府過去不斷推廣環保回收,但消費者委員會就本港可持續消費指數的調查發現,本港「回收行為」指數與5年前一樣,維持在較低的63分,而紙張或塑膠的回收行為更呈下降趨勢,分別有約三成受訪者表示「很少」或「從不」回收紙張或塑膠。消費者普遍對當前回收服務的管理缺乏信心,認為回收物最終只會送往堆填區,令回收行動徒勞無功。有議員批評政府過去回收工作監管不力,促請港府制訂更透明、更嚴謹以及更具誘因的廢物管理系統,重建消費者參與回收的信心。

可持續消費議題刻不容緩,消委會於去年6月至8月間,電話訪問1,005名年齡介乎15至64歲人士,以及街頭訪問512人,了解消費者對可持續消費的認知、態度及行為,並與5年前的基線調查作對比。

消委會倡制訂清晰政策

消委會昨日發布研究結果,調查發現,儘管消費者於兩個主要指數,較5年前稍為提升,以100分為滿分,其中「消費者的認知和態度」之得分,從基線調查的74分提高至77分;而「消費者的行為和意願」則從基線調查的69分(消費者的行為)和65分(消費者的意願)增加至71分。不過,當中「回收行為」是唯一一個指數沒有上升,保持在較低的63分,令人憂慮。

現時6項常見的回收物中,只有約三成受訪者表示「常常」或「有時」回收金屬、玻璃或小家電;約50%表示會回收衣服、紙張或塑膠。不過,分別有約三成(27%及32%)受訪者表示「很少」或「從不」回收紙張或塑膠,與5年前的基線調查相比(22%及27%)有所上升,顯示不回收紙張或塑膠的比例增加,情況令人憂慮。受訪者反映,不回收的原因,是對當前回收服務的管理缺乏信心,認為回收物最終可能與其他垃圾一起,被傾倒至垃圾堆填區,令回收行動徒勞無功,亦無助於保護環境。

消委會主席林定國表示,是次研究結果反映要可持續消費知易行難,推動消費者坐言起行,除了消費者本身要對可持續消費有充分認知,港府更要清晰全面的政策措施、配套支援和資訊亦不可或缺。議員柯創盛批評,調查反映政府過去的回收工作差強人意,雖然大力推動,但卻淪為形式化,所收的成效不彰;政府又需要檢討回收政策,需與時並進,並提供多些誘因,有效推動環保工作;議員陳恒鑌則指出,過往有不少報道踢爆三色桶的回收物,最後混合一般垃圾送往堆填區,反映政府對回收外判商監管不足,令市民對回收失去信心。

擬增設10個回收便利點

環保署指,自去年下半年起,重新構建了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全港開設了22個「回收便利點」,截至今年4月底,共收集超過3,000公噸的回收物,總體回收量較上一代的社區回收中心上升近兩倍。該署正再開設多10個「回收便利點」,進一步擴大社區回收網絡的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