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兩地接種紀錄 從速落實互通

本港與內地遲遲未能通關,對商貿活動與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隨着社區疫情逐漸受控,從速恢復兩地通關已成市民迫切的呼聲。惟港府至今仍未就兩地檢測和接種紀錄的對接及通關進度,提供具體時間表。

現時,本港市民接種疫苗後會獲發紙本針卡,亦可透過「智方便」流動應用程式下載「電子針卡」,或以智能電話拍攝或截圖方式,把針卡二維碼儲存在手機的相簿內。

此外,「安心出行」2.0亦可供市民查看或展示疫苗接種紀錄。然而,該紀錄未能與內地互通,以致已接種兩針的港人,於內地使用「健康碼」或「粵康碼」時無法顯示接種證明,既造成不便,亦無助於本港與內地城市早日恢復通關安排。

政府於本年4月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時表示,為逐步恢復兩地居民跨境往來,特區政府已與廣東省政府就疫苗接種紀錄及技術平台的對接方式展開技術討論,促進有關數碼紀錄及技術平台的互聯互通。

進行資料比對確認

筆者早前亦向特區政府追問,跟進疫苗接種紀錄互認事宜,獲回覆是已準備好、隨時做。但相關的工作至今仍然未見有結果。反觀澳門卻於上月底,在「澳康碼」內加入了市民接種疫苗和防護生效日期,隨時能與內地互聯互通。相比鄰近城市,政府處事經常被批評「歎慢板」,市民對盡快通關有急切的需要,遲遲只聞樓梯響,實在感到非常沮喪。

其實,兩地疫苗接種紀錄互認在技術上並不困難,問題在於何時做。香港的「電子針卡」和內地的「粵康碼」,相當於兩個獨立的數據資料庫,互聯互通即是讓兩個資料庫可以進行資料比對確認,技術操作已經十分成熟,也不涉及洩露市民私隱等問題,重要的是兩地政府要確定疫苗互認安排。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推出至今兩年多,廣東省和本港亦出台了很多便利港人北上創業、就業的政策與措施,需要跨境工作與生活的人愈來愈多,要貫徹三地融合發展,關鍵在於推進制度和機制融合,而防疫機制的融合正是良好的契機。筆者認為,愈早商討決定愈好,可以盡早公布,為日後通關未雨綢繆。港府應盡快就此與廣東省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出一個方便操作和滿足通關要求的互聯互通方案。

現時國際上推行的「疫苗護照」,與內地「健康碼」的性質差不多,本港想與其他地區銜接,落實疫苗接種紀錄互認互通亦要及早準備好。

此外,居於內地的港人現時可藉「回港易」,經檢測呈陰性後回港免檢疫。但有市民反映,在入境時才發現當地政府安排的核酸檢測機構,非香港特區政府認可的機構,結果回港須居家隔離,認為港人經嚴格檢疫和檢測制度獲取「粵康碼」,港府應減少回港的關卡。筆者期望政府亦能就此作出檢討,改善有關機制方便市民回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