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放寬三孩政策 引爆躺平主義

內地日前宣布將放寬生育政策,容許生3個孩子,話音未落,隨即引來社會激烈討論,大多數人的反應並不是雀躍,而是質疑,生活節奏緊迫、孩子的教育、工作的前景等一大堆問題要解決,看來民眾對政策不大看好。而討論中有「躺平主義」的一群,他們甚至表示一個孩子也不想生。

放棄奮鬥 無欲無求

躺平主義是內地的一個潮語,即「佛系青年」,意思是躺下來,放棄奮鬥的人生,不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成家立室、買房子、買汽車,不希望活在別人期望和壓力下。他們盡可能降低身外物的欲求,不希望承擔太多責任,是一種無欲無求、只想輕鬆過活的生活態度。

昔日社會物質匱乏,整體都處於貧窮狀態,但當代中國是經濟增長最快、生產力最強的時代,為甚麼年輕人都不想奮鬥甚至不想生孩子呢?一句話:「我太難了。」不論是內地還是香港,生活壓力實在逼人,工時過長,房價飆升太快,工資根本追不上,機會都留給了上一輩有基礎的人,階級固化的問題嚴重。

新生世代在種種惡性競爭下,努力奮鬥的邊際效益很低,再多的努力,所得的成果也可能很少;更有可能的是,他們努力奮鬥的成果,被壟斷資本和既得利益者剝削,奮鬥都只是令老闆們多買幾間豪宅、幾輛名車。年輕一代或會認為與其當韭菜,倒不如躺平下來,也算是對殘酷現實一種消極抵抗。

躺平主義成為當今年輕一代一種可行的生活選項,住在斗室或長期跟家人一起住,閒時宅在家中,上網娛樂、購物點餐,消費的確不高,偶爾來一個「微高價」或「小確幸」,甚至來個短途旅行,生活可以很愜意。問題是,在「996」長工時工作狀態中奮鬥與躺平主義之間,社會是不是應該有更好、更可持續發展的生活選擇呢?人不是機器,要有休息、要有平衡的生活,再奮鬥也好,過長的工時,社會是不會有可持續發展的。人們工作太累了,生孩子的欲望自然也沒有了,生下來也擔心沒有時間照顧。

工時規管這個問題,內地的問題仍是有法不依,香港的問題是連標準工時立法也沒有時間表。東亞文化中有根深柢固的勤勞傳統,上司、同事不放工,自己也不好意思放工,故須正視及改變這種內耗的文化,例如提高在正常工作時間內的工作效率,讓同事可以準時放工。另外,我們還要正視平台經濟帶來的新壟斷問題。平台經濟雖然帶來增長點,但寡頭模式下壓縮了傳統經濟和下游經濟的盈利空間,令中小微企難以改善員工的待遇,亦是「996」長工時的原因之一。

政府要加強對壟斷行為的懲罰,也可對壟斷企業徵收暴利稅,透過公共財政,保障市民享有房屋、教育、醫療和退休這些基本需要,以實現財富再分配的社會公義。總而言之,生活模式要有選擇空間,社會要有機會給人力爭上游,燃點年輕人奮鬥的動力,也要提供環境,讓人可輕輕鬆鬆過天倫樂,孩子生得起也養得起。低生育率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常態,也是一個危機,日本人口老化經濟低迷,可謂前車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