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未來技術學院 難逃現實困境

日前,國家教育部發布公告,在內地12所大學組建首批「未來技術學院」。入選的都是工科名校,包括清華、哈工大、上海交大、天津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如此多大學同步建設同一學院,在以往是很少見的。

未來離不開現實。組建未來技術學院,其初衷就是源自中美對抗中暴露出了中國在晶片等關鍵領域的短板,持續被「卡脖子」。為了今後不再重蹈覆轍,未來學院將聚焦10至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顛覆性技術,培養創新領軍人才。雖然未來技術具有超前性,當前尚未存在或應用,難以預測,但是需要預作準備。能夠彎道超車,率先創造新的尖端技術當然最好,至少在將來出現新的技術潮流時不被拋在後面。

所以,首批未來學院的發展方向都非常「高大上」,強調跨學科交叉創新。例如天津大學聚焦智能機器系統、儲能科學工程、智慧城市,東南大學聚焦晶片設計、訊息材料、未來通訊、智能感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重點進軍空天技術等。

急功近利 一哄而上

未來值得憧憬,而現實不容樂觀。首先,與其說中國科技研發被美國「卡脖子」,不如說自己人之間「卡脖子」。大學裏官本位根深柢固,黨政官僚主導資源分配,凡事層層匯報、審批、考核。教師一方面忙着發表論文、申請課題、搶佔經費、競逐職稱,一方面要疲於應付各種檢查、驗收、評選,參加黨建學習,政治掛帥,思想洗禮。科研臣服於權力,專業讓位於政治。決定資源配置的不是學術水平,而是行政級別。

體制機制不突破,換湯不換藥,還是老一套,說要建立甚麼樣的未來學院,也難以看到新的「未來」。這正如中國足球,誰都明白要提升水平,就要真正的放權,讓主教練話事。但現實中,無論請多麼大牌的國際級教練,永遠是外行領導內行,足協大權獨攬,所以儘管出台了一個又一個改革方案,而中國足球仍舊裹足不前甚至倒退。想要發展顛覆性技術,卻不允許甚至防範顛覆性的體制改革,無異於緣木求魚。

其次,12所大學同時開建未來學院,又讓公眾嗅到了大躍進的熟悉味道。一哄而上的劇情,多年來無數次上演,從光伏太陽能到集成電路,熱熱鬧鬧開鑼,冷冷清清散場,不了了之。按照常理來說,各所大學要發展甚麼樣的技術,理應視乎自身的現狀,穩步開展,不能一刀切同時起步,這本身就違背科學規律。但是在急功近利的政績觀的驅動下,貪大求全的「規模效應」再度重演。

就以晶片為例,是當前中國最大的痛點。其實,早在2006年,國家就發布了至2020年的規劃綱要,投入千億元人民幣發展「核高基」,即「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及基礎軟件產品」,各地紛紛打出晶片旗號分唐僧肉,大批晶片公司、項目、專業數不勝數。如今15年過去,成效如何,毋須贅言。如今,未來學院又畫了個未來15年的大餅,鑑往知來,實在難以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