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為通識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社科)將於今年9月在中四級展開。教育局昨日公布公社科的課程及評估指引,其中列明不應探究「仍在發展當中的事件或議題」及違反法律及人倫道德的課題。教師不應引導學生將探究方向局限於正反對立的角度,涉及是非對錯分明、法理清晰的議題,就不存在討論或妥協空間。有通識科教師認為當局設下的紅線模糊,難免令教師無所適從,擔心會扼殺討論空間。
根據指引「學與教」部分,列明「仍在發展當中的事件或議題」不適宜用作探究的題材,因為通常極具爭議,且未必具備足夠和客觀可信的資訊,相關報道和評論會因應事件發展而改變,難以讓學生展開持平和具證據支持的討論。任何違反法律或人倫道德的課題亦然,以免對學生價值觀和行為有不良影響。
當局又指,探究學習不應引導學生將探究方向局限於正反二元對立的角度,但涉及是非對錯分明、法理清晰的議題,教師應明確列舉歷史、道德標準、法理等各方面事實,指出這些議題不存在討論或妥協的空間,更不可肆意扭曲事實發展。
通識科教師、教協副會長田方澤認為,有關要求相當奇怪,教師難免無所適從「何謂發展中?五年計劃、大灣區都是發展中,又能否討論?」當局曾聲稱可探討中國負面的問題,例如環境污染,但課程指引毫無相關元素,現時教育界紅線處處,教師也未必教授課程以外的議題。因此,公社科的探究空間嚴重縮窄,也難以培育學生明辨慎思。
田又指,通識科一向着重多角度思維,當局明言部分議題無討論或妥協空間,相信用意在於統一說法,要求所有人依從官方的論述及解讀,尤其是關於《基本法》等條文的解讀。
為推行公社科的落實,當局將向每所公營及直資中學發放30萬元的一筆過津貼。當局亦已向出版社提供指引,預計經評審的課本將一併在2022/23學年推出。
此外,國務院教育部昨日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其中建議香港法律列明普通話與簡體字的地位、將普通話教育適度融入考評體系、與廣東合作推進普通話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