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海外醫生爭議不絕

政府擬修訂醫生註冊條例草案,容許在認可非本地醫學院就讀的港人,以「特別註冊」的形式,回港在公營機構任職5年或以上,在本港免試註冊,以解決本港醫護人手不足問題。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質疑,當局建議的免試制度下負責制訂合資格院校名單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即使加入3名醫委會成員,仍有一半成員由特首委任,足證海外醫生免試制度欠缺各層面的聲音。此外,有議員質疑政府推動免試輸入海外醫生修例時,並無游說醫學界,形容政府「做乜都得」。

馬仲儀昨日在一個電台節目上說,執業試是評定醫生是否適合在本地執業最好的考核方式,「有些人手持香港身份證,都未必懂廣東話,有考試大家就知醫生是否合資格。」對於當局未有提出有關100間免試大學醫學院的篩選準則,加上委員會有一半成員由特首委任,馬認為欠缺各層面聲音。她又說,以自己曾接觸的非本地醫生為例,部分人的英語水平僅可用作書面溝通。

議員憂無法考核水平

本港過往一段長時間接受英聯邦回流人士在醫院任職,醫學界議員陳沛然質疑,以往醫生的專業資格在英聯邦下有「互認」安排,亦有院校認證考核。惟現時只能單方面接受培訓的院校資格,估計認可的醫學院名單中會包括內地院校,而當局無法進行任何水平考核。

綑綁期太長削吸引力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同意當局免試引入海外醫生的修例建議,強調當局引入海外醫生,與公營醫療機構人手短缺、醫療服務輪候時間長有關,並指如太執着細節,例如醫生是否懂得特定語言,形容有「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彭認為,當局初步認可約100間海外醫學院未能涵蓋其他醫學院表現優異的醫生,他亦關注修例建議下的「綑綁期」太長,建議要平衡對海外醫生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