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則鳴:大和解求得大暴亂

公共行政管理學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就是動機和效果的統一。從政者做工作訂政策必須注意力求動機和效果的統一,良好的動機未必就得出良好的效果,處理不妥,可能得到的是相反的效果。動機好不好,不是主觀的願望,一廂情願去決定,還要取決於各種主客觀的因素和條件,最終由效果去驗證起始時的動機,主觀和客觀是否統一?是否實事求是?是否沒有脫離實際?所以,歷來的政策和方針的制訂,總是要追求動機和效果的統一,總是要密切聯繫實際和考慮受眾的反映,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絕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

我們改革開放事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之所以為國際尊敬和推崇的一代偉人,他的「貓論」、他的「摸着石頭過河」論、他成立政治特區和經濟特區,就是動機和效果協調統一的實踐典範。

反觀本屆香港特區政府上任近4年,施政實踐的結果卻是動機和效果截然相反,一句到尾是徹底失敗。但最令人失望的是,仍未痛定思痛,徹底醒悟,仍然想沿着錯誤的軌迹走下去,甚至還想透過某些行政會議成員放試探性氣球,爭取連任。對此,全港市民就不得不反思這幾年政府的施政決策、動機和效果是否配合的成績表了。

首先要問本屆政府竭盡全力討好反對派(正確的稱謂應是反中亂港的政治勢力及其政治代表和立法會代理人),媾和成功了嗎?反對勢力放下了反對特區和中央政府的屠刀了嗎?答案是屠刀沒有收起,並且接連出招,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頻頻捱斬中刀,流血不止,欲哭無淚。

其次要問本屆政府全力推行綏靖主義的退縮妥協路線,「跪地餵豬乸」,屈膝求所謂大和解,求到了嗎?老百姓得到的是大拉布、大遊行、大暴動、大三罷、大威脅、大起底、大裝修、大制裁等的世紀大暴亂。最後,政府還要掩飾大催眠,講大話說是「社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