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厲害了」未散「中或贏」又來

當前的國際形勢,真令人感到糟心。印度疫情蔓延,對全球抗疫帶來巨大挑戰;澳洲退出「一帶一路」,中澳對話全面凍結,RCEP前途堪憂;中歐投資協定實際上已暫停;美國對華政策延續「特規拜隨」,未見實質性轉圜。

然而,所有這些明顯的不利因素,在某些中國人眼中,卻全部變成了重大利好。在他們看來,美國日薄西山,澳洲只是走狗,歐洲眼紅嫉妒中國,他們都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印度更是不值一提,暴露出昏庸無能。總之歸結為一個詞:「中或贏」,也就是「中國或成最大贏家」。無論是中東局勢、烏克蘭危機,還是南韓政壇醜聞、菲律賓南海挑釁,所有這些事,也都是「中或贏」。

前幾年,「厲害了我的國」一度成為鋪天蓋地的主旋律。隨後,因為中美貿易戰、芯片「卡脖子」事件,令「厲害了」一度降溫。新冠疫情又如黑天鵝,帶來嚴重衝擊,中國一度低調許多。

孰料,形勢峰迴路轉,由於率先走出疫情陰霾,令內地的民族主義和民粹浪潮急劇膨脹,迅速甚囂塵上,「中或贏」成為許多官媒看待外部事件的固定套路,各路「磚家」大放厥詞,鼓吹「風景這邊獨好」,熱度遠超「厲害了」。

更有甚者,有央媒將中國發射火箭與印度火葬新冠逝者的照片並列,冠以「中國點火VS印度點火」的標題。在這種人類共同悲劇的面前,絲毫沒有悲天憫人,卻是冷嘲熱諷。為了凸顯所謂的中國優越性,其實卻是野蠻與狂妄自大。

不誇張的說,現在的中國已是「眾矢之的」,幾乎與全部西方發達國家交惡。部分國人將這種局面歸結為西方對中國的惡意打壓。西方則認為是中國無理取鬧挑釁在先。無論怎樣,中國表現出的咄咄逼人,確實是前所未有的。

量力而行 講究策略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確定了韜光養晦的外交主基調,江澤民時代則是悶聲發大財,胡錦濤更是主張和諧世界「不折騰」。時至今日,中國國力有了相當提高,要爭取更多國際話語權,本也無可厚非。

但這要注意兩點。一要量力而行。雖然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中國困難群體多,民生欠帳多,社會治理水平低,必須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練好內功方面,而維繫好和平有利的國際環境更不可或缺。一味爭當出頭鳥,虛耗國力與西方抗衡,傷筋動骨,得不償失。

二要講究策略。在國際舞台上縱橫捭闔,該鬥爭固然要鬥爭,但該妥協亦應妥協,該統戰就要統戰,且不可如鬥雞般一味蠻幹。自信不等於自大,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四處叫戰,極易陷入零和博弈思維下的兩敗俱傷,何來勝者?「中或贏」就是這種傲慢無知的典型產物。愈是力量強大,愈應理性冷靜,尋求鬥爭策略的利益最大化。民粹鋪天蓋地,絕不是一個大國應有的形象。盛唐之時的包羅萬象、海納百川、開放自信,才是應有的復興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