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特色小鎮氾濫 燒錢一地雞毛

最近幾年,中國內地不少行業真可以用「潮漲潮落」來形容。漲潮時,魚龍混雜,一哄而上;落潮時,滿目狼藉,屍橫遍野。從光伏產業、集成電路、文化創意園區,到共享單車、新能源汽車,要麼藉機撈取國家財政補貼,要麼吸納風投熱錢進行包裝炒作,風口過後,一地雞毛。

急功近利 血本無歸

如今,輪到了特色小鎮。為了推進城市化以及鄉村振興,中央號召各地發展特色小鎮,目的是拉動文化體育、休閒旅遊等產業,改善人居環境,並出台各種補貼優惠扶持政策。設計初衷可圈可點,因此迅速掀起一輪建設熱潮,近千個特色小鎮迅速湧現,種類五花八門,比如音樂小鎮、書法小鎮、葡萄小鎮、鬱金香小鎮、白酒小鎮、溫泉小鎮、太陽能小鎮、基金小鎮、機器人小鎮等等,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一個個小鎮雄心勃勃,紛紛對標法國的香水小鎮、美國的朱古力小鎮,要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然而,僅僅幾年過去,全國至少有100個小鎮處於爛尾、倒閉狀態。比如投資3.5億元人民幣的陝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時日均接待遊客10多萬人次,如今不得不拆除;成都「龍潭水鄉」投資20億元人民幣,卻門庭冷落,空空如也。按此推算,全國已有數百上千億元投資打了水漂,血本無歸。

究其原因,最直接的是這些特色小鎮缺乏足夠特色,既無文化內涵,也無科技含量,而大多數只是遊樂設施的粗糙包裝,羊肉串、冰奶茶、漢堡包、糖葫蘆一應俱全,不倫不類,千篇一律。短期之內或許憑藉噱頭來抓眼球、蹭熱度、刷流量,吸引網紅打卡,但公眾的新鮮感很快過去,這些小鎮便迅速過氣。而運營開支「壓力山大」,難以為繼,遂淪為雞肋,不得不關門大吉,留下一座座鬼城、空城,佔用土地,建築垃圾遍野。

深層次的原因則在於地方政府急功近利。被譽為「世界香水之都」的法國格拉斯小鎮,其培育成長用了數百年時間。而中國的小鎮,一年半載孵化出爐便號稱「世界第一」、「亞洲唯一」。地方官為了打造政績工程,耗費巨資,圈佔土地,為烏紗帽貼金以升官發財。口頭上講「功成不必在我」的漂亮話,實際上急功近利,缺乏工匠精神,無心精細打磨,更耐不住寂寞。這就跟投入巨資卻造不出國產晶片來,是同一個道理。

聳立各地的特色小鎮,猶如一座座「大白象」工程。地方官獨斷任性,拍腦門決策,規劃混亂,匆忙上馬。為了投資,又千方百計進行信貸、融資。而「大白象」的背後,正是地方政府債務日漸高築的「灰犀牛」。背後更有官商勾結,由地產商借小鎮之名圈地建房,打包促銷,通同分肥。

但根本在於,這些短命的小鎮就算燒錢億萬,到頭來地方官一句「出於好心」、「對市場變化估計不足」便可推脫得一乾二淨,沒有見到誰因此受到問責追責。如此一本萬利,這就無怪乎各地比併搞特色小鎮大躍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