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五一國際勞動節是勞動者和無產者爭取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象徵。一百多年過去,當年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力開始被普及通用,照明成本降低,技術上容許資本家採各種延長工時手段來提升生產量,從而獲得最大利潤。但過長的工作時間和過低工資,導致內部消費力低迷,間接造成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後來隨着生產力進一步提升,加上工人抗爭運動不斷,工人待遇逐步得到改善,工人工時逐步降低,血汗工廠情況得到緩解。但資本家的剝削並沒有收斂,貧富差距也沒有縮窄。
世界現已基本完成第三次工業革命,進入工業4.0時代,整個資本主義體系下,大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剝削從來都沒有停止,甚至變本加厲,只是變得更隱蔽、更狡猾。從上世紀90年代起,縱然生產力大幅提升,但勞動者生活的改善非常有限,有些領域更有倒退現象,中產向下流和階級固化問題成全球普遍現象,社會發展的果實都被少數人佔據,造成嚴重貧富懸殊。
香港堅尼系數高達0.54,在政府恒常現金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仍多達逾109萬。有人可能會說,香港已沒有絕對貧窮,而相對貧窮在統計學上是不可避免。但財富分配不公比過去任何時期都嚴重,再加上工作壓力大,此乃社會長期怨氣積累的基本因素。疫情下打工仔手停口停,中小企經營困難,但大資本家卻在量化寬鬆、熱錢流入的大潮下,可不事生產,靠着財技令財富水漲船高。當下最大的剝削是大資本家濫用市場優勢,壟斷各種生產技術和銷售平台,不論是線上線下平台。小商戶做線上生意,要支付高昂的線上平台廣告費;實體店要支付超高昂租金,這些情況的本質跟封建時代的佃農沒有兩樣。
打工仔就更慘更苦,工資增長遠遠落後於經濟增長和資產增值速度,收入增幅追不上房價增幅,要麼做樓奴將一半收入貢獻給發展商,要麼做無殼蝸牛,就算能把辛苦儲下來丁點錢做股票投資,在訊息不對等情況下,被割韭菜輸錢的機會相當高。政府應一方面透過稅制對資本作出適當控制,透過推動資產增值稅,以轉移支付縮窄貧富差距,亦可引導資本至一些能提升競爭力的新產業,遏止經濟結構過度金融化、空心化現象。再加上完善《競爭條例》,打擊壟斷行為。另一方面則透過高增值的新產業,發揮國際聯絡人的優勢,開拓海外新興市場,提供高質量的就業和創業機會。在擁抱新經濟同時,亦要關注平台經濟、人工智能自動化等新技術應用對傳統勞工權益的衝擊,甚至帶來新形態剝削。
資本原意是作為交易工具,是拉動生產的血液,但香港在新自由主義氾濫的30年,資本的無序擴張就成剝削勞動成果的武器,壟斷資本嚴重扭曲市場,打工仔乃至年輕人看不到前景,不利於社會整體健康發展。世界正處動盪不安,已到十字路口,政府要有新思維,是時候大方向要打擊大資本壟斷,透過不斷完善經濟結構,從而提高勞動者收入,打破壟斷資本的剝削鏈和經濟死胡同,建立人人有機會,公平分享成果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