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頻洩密 私隱署示警

【本報訊】市民習慣在社交平台與朋友分享生活點滴,但忽略個人資料私隱問題。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鍾麗玲指,個人資料一旦被彙集,可被用於「起底」及欺詐行為,而最近有數個社交媒體平台超過10億用戶的個人資料被不當公開已敲響警鐘,呼籲市民必須保障私隱,當社交平台發生資料外洩,用戶應盡快更換帳戶密碼。

可被用於起底及欺詐

雖然大部分社交媒體都不收取任何費用,但用戶幾乎一定要向平台或軟件提供或分享個人資料以換取有關服務。鍾強調,縱使是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資料,一旦被彙集,可被用作分析用戶個性,甚至用於「起底」及欺詐行為,反問世上是否真的有免費午餐。她續稱,於社交媒體公開的個人資料亦可被不法分子透過「數據擷取」 技術(data scraping)採集,用於其他犯罪活動。她引用警方數字指,本港科技罪案由2011年的2,000多宗,升至去年近13,000宗,升幅逾五倍。而去年科技罪案所涉及的損失金額更接近30億元,情況令人關注。

鑑於上述的私隱風險,私隱署最近亦發出了《保障個人資料私隱—使用社交媒體及即時通訊軟件的指引》,又指當社交媒體平台發生資料外洩,用戶應盡快採取措施保障個人私隱,包括更換有關帳戶密碼。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