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在媒體表示,創新科技發展愈來愈重要,不單止是選擇問題,亦是「生存問題」,需要Y世代及Z世代支持,呼籲年輕人把握機會,共同投入這個大趨勢。筆者完全同意黃克強的說法,但按現時情況並不樂觀。
首先,香港一直有個說法,是「Low tech撈嘢,High tech揩嘢」,似乎由商家到年輕一代,都醉心於搵快錢,其實香港早已有人推動要再工業化,即把以前需10萬8萬工人進入工廠,改變生產本質,而現在則需以科技去推動改變。香港行嗎?單看去年由香港科技園公司舉辦「職業博覽」,有1,100個創科職位,收到7萬份履歷,但最終只有200人獲聘,反映市場有需要,但卻提供不足符合條件的人才。
現時世界創科形勢,連科技也被分裂、有紛爭、有界限,所以黃克強說「香港投入科技發展,不單是一個單純的選擇問題,而是生存問題」。香港要追上,就要培養創科人才,不光是技術培訓,是價值觀和文化多改變,是漫長、細緻和困難。
從另一角度,香港在創新科技是有基礎、前景和希望。2016年在科學園園區內工作的約有5,000至6,000人,現在是15,000人。而創科公司則由500家增至1,000多家,工作人員來自23個不同國家,當中9,000多人是專業研發人員,重視開發和商業化,為創新意念提供極豐富土壤。可惜,去年生產力促進局舉辦創科的實習計劃,逾千名大學生報名參與,卻只有30個名額。科技園公司去年推出明日創科領袖培訓計劃,最終只有8位畢業生投身科技公司。今年合作公司接近30間,科技園公司希望能增加參加者數目,讓本地和海外人士走在一起,成創科大熔爐。
同時,亦有創科公司回流香港,NiRo Tech(對講機出口商)從中/越回流,香港人老闆說這是他的情意結。另外一些高興而不開心例子,是有理大教授研發了全自動快速多重診斷系統,因得不到政府支援,跑去深圳。另一個例子是汪滔,香港科技大學學生,研發了無人機,同樣沒有得到政府支援,去到深圳創立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做無人機生意,是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
政府應有計劃推動和推廣創新科技。香港的大學都曾有不少科研成績,在國際上得獎。科大跟國際一級大學合作,成立「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中大則與歐美院校成立「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等。現時香港創科有空缺,人才不足,年輕人要實習和參與卻無位。政府、大專院校和相關機構是否能一起討論和落實計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