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海運格局

看全球集裝箱碼頭排名,中國的優勢明顯可見。前10名港口中,中國佔了7名,前5名中,4名是中國港口;上海、深圳、寧波-舟山和廣州,只有新加坡佔第二位,香港也僅居第7位。

星、港曾為全球最大運量的集裝箱碼頭,都比不上中國內地港口,香港還是靠作為內地的轉運港保持地位。

中國港口的迅猛上升是在21世紀開始,尤其是近10年,反映着中國在國際社會裏經濟的大步增長遠超其他國家與地區。曾長期居於全球最大港的鹿特丹,只保持第11名的位置,與安特衞普(第13名)代表歐洲港口的力量。美國港口則以洛杉磯最高達到第17名。歐美在海運的勢力顯著地倒退。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是減少對美國貿易的依賴,亦改變與歐洲貿易的地域模式。今後相信中國的港口會繼續成為全球最大的港口群,沒有任何國家與地區可相比。

由於中國外貿的擴大範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港口會順勢而起,如杜拜和馬來西亞、泰國等新興國家港口會崛起。相對而言,荷蘭與比利時的港口在歐洲的支持下還可保持一席位,但德法港口正在衰落。漢堡等德國主要港口,今天載運量還未恢復2007年的水平。

雖然港口的載運量往往受制於貨輪公司與碼頭管理商的「寡頭壟斷」,轉移的阻力頗大。

如歐洲,傳統的大港還是佔有壟斷地位,不像歐洲以外,新興的國家開始擺脫歐美寡頭集團的控制,新的港口可以容易在政府支持下崛起,不過,壟斷不可能完全壓抑市場力量,即使歐洲近年亦變。

變化之一是希臘港口比雷埃夫斯港急速冒起。2007年該港開始由中國企業作主要經營者,在全歐洲的港口中只排名第17,2019年已上升至第4位,也成為地中海最大的港口。該港主要是轉運,是中國及亞洲的貨運至歐洲再分發各地。與地中海各港,包括摩洛哥的港口擴張,反映了地中海與歐洲、北非的轉運興旺。

海運減少了通過地中海,到法德比荷各港再分運到歐洲各地的轉折,逐步打破200年來西北歐港口的壟斷。在巴爾幹絲路的鐵路擴建完成後,該港的作用會更大。

另兩個歐洲港口興起的是波蘭的格但斯克和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後者反映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前者則是轉運為主,由煤油大眾商品為主伸展至一般商品,其中近年應不少來自中國,過去13年運量增加13倍,現居歐洲第15位,聖彼得堡則居第14位。歐洲的經濟發展與海運正在開始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