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山札記:醫療崩潰

日前食衞局向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匯報其委託港大進行的最新醫療人力推算。根據2017年至2020年數據,推算出在13個醫療專業中,有7個專業均出現人手短缺問題,包括醫生、牙醫、護士、物理治療師、醫務化驗師等。9年後,公營界別上仍缺3,720名普通科護士和800名醫生。筆者也參考了2019年4月10日一智庫組織相關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報告,以及2021年2月食衞局回覆媒體相關詢問,綜合各方數據,對現時香港醫療人力情況了解得更全面。筆者集中討論有關醫生不足問題。

香港現時人均醫生比例是每1,000人對兩個醫生,新加坡和日本是2.5,美國2.6,英國3,澳洲3.8。以現時比例,港大研究指出2030年欠1,610名醫生,2035年欠1,700名,2040年欠1,949名。故此,若要追到新加坡水平,現在欠3,000名醫生,若以經合組織(OCED)成員平均數,即每1,000人有3.4名醫生,則欠約10,000名醫生。這種人力不足,造成一系列比例出現極不平衡,可能導致香港醫療體系崩潰。現時公營醫院提供80%住院病床日次,而65歲或以上病人,90%由公營醫院提供,但醫生數目只佔50%。2017年至2020年醫生人數上升24%,但公營醫院住院人數增加43%。到2036年,65歲或以上病人使用率,則由50%升至70%。更令人擔憂是現時內科、眼科和矯形及創傷外科例行類別個案輪候要100星期,即近兩年。

面對這個情況,仍然有人堅持是可以接受,是不知民間疾苦,簡直不知所謂,若其是在位者,應立即辭退或被炒。筆者建議解決方法可分短期和長期:

一、短期方法:1.延遲醫護人員的退休年齡,減低流失。2.聘請已退休醫護人員,立即可加快增加醫護人數。3.簡化招聘全球醫護人員到港,在公營醫療部門和機構工作。條件是其受訓的學術機構水平,與香港兩所大學醫學院地位相若以及有執業經驗。4.現時每年約有400至500名醫生加入公營醫療服務,但同時卻約有300至400名醫生離職。故公營醫療體制需改善和增加醫護人士「特別酬金」,以挽留人手。

二、長期方法是增加資助公私營學術機構,以加速培訓各項醫護人才。

醫療問題背後,可能是利益因素。香港私家醫生收入為世界高位,令不少醫護人員離開公營機構。但醫療問題牽動着港人的健康和生命,且香港是全球最富裕城市之一,香港人值得享有更好的醫療服務。特區政府責無旁貸,須傾全力扭轉現在的惡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