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風雲:距國人用國貨仍遙遠

瑞典品牌H&M發表抵制新疆棉花聲明,一石激起千重浪,國內民族情緒愈演愈烈,連帶多個國際品牌也受波及,代言該些品牌的中港台明星紛紛割席終止合作,加上網購平台將多個品牌下架,一場轟轟烈烈的「中國人反抗西方霸權、抵制辱華企業」運動由是展開。

官媒指出,整場風波的幕後黑手是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CI),全球有數千會員的BCI曾於去年10月發布新聞稿,並於今年3月重新編輯發放,宣稱新疆地區存在強制勞動和其他侵犯人權現象,去年3月起,BCI暫停在新疆地區發放許可證。巧合的是,美歐多國最近就新疆人權問題大做文章,制裁中國官員,中國亦進行反制,鬧得不可開交,BCI的聲明無異於火上加油,被視為西方遏華的推手。

說到底,新疆人權問題只是西方國家抹黑中國的藉口,所謂強制勞動、侵犯人權,全部都是空口講白話,他們連新疆都未曾踏足過,僅將流亡在外的新疆反華領袖所說便當成「證據」,自是激起中國反感。中國外交部以美國勞役黑人的歷史作反擊,不可謂不乾脆,惟這場風波如何收科還是未知之數。有指H&M每年在中國賺取74億元人民幣,是其第4大市場,加上疫情重創歐洲,更凸顯中國市場不容有失。求財不是求氣乃係營商之道,H&M會否跪低,將是這場風波能否終結的指標。

但由此又帶出另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消費者抵制國際品牌可維持多久?皆因國貨根本難以找到代替品,穿Nike、Adidas的人會改穿李寧牌嗎?當然,中國現在是打開國門而非閉關鎖國的年代,表明立場、嚴禁吃飯砸鍋是一回事,而非要禁止國際品牌在華做生意。抵制風波只會是一時,然則國產品牌也有需要急起直追,做到質素媲美外國品牌,國人用國貨,而毋須每次皆被不懷好意者「睇死」,最後還是要掏錢送給外國反華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