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遭政府強拆一事,引發大眾關注文物保育問題。有團體取得古物古蹟辦事處於20多年前做的歷史建築物的普查名單,當中記載了8,800多幢舊建築物,但該處只從中挑選1,444幢歷史價值較高的建築轉介予古物諮詢委員會作歷史評級,其餘84%未獲重視的「漏網之魚」中不乏珍貴歷史建築,當中包括近年才被拆卸的武打巨星李小龍的故居。團體炮轟政府糟蹋瑰寶。
古蹟辦於1996年至2000年做過全港歷史建築普查,記錄了8,803幢於1950年或以前落成的建築物,但未有公開該普查名單。該辦再於2009年挑選了名單中1,444幢歷史價值較高的建築物,轉交古諮會審議,但至今仍有31幢建築物的歷史評級仍未完成。
本土研究社經多番查詢後,終取得有關名單,發現該清單中未獲轉介古諮會跟進的7,000多幢建築物,不少是珍貴歷史建築,而且已被清拆,當中包括於2019年被清拆的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前李小龍故居;以及於2017年被清拆,位於灣仔律敦治醫院具百年歷史的拱門等。
該社又發現,該份名單未有包括地底建築及多項歷史遺迹,例如古洞大石磨英軍石砌軍徽、煙墩山隧道及聖母神樂院等,擔心該些文物難逃清拆的命運。
該社又稱,當年古蹟辦曾委託了4隊專家團隊來做普查,惟每隊團隊挑選歷史建築的準則不一,紀錄格式亦有所不同,例如有團隊特別着重天橋,反映政府就該普查欠缺統籌,亦沒有設立劃一標準,容易出現漏網之魚;而且普查只做了23個月,人手及資源亦不足,難以為市民進行口述式訪問,了解建築的歷史,從而令資訊有所欠缺。
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直言,各區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未有於相關普查中受到當局重視,他擔心相關文物會重蹈主教山配水庫事件的覆轍,認為政府應重新審視全港歷史建築名單,並加入1950年後落成的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