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醫:負面情緒累積成疾 正向思考扭轉壓力

正常人的腦線路運作,是生存第一,保護心強於發展心,當有負面情緒及壓力,會習以為常,並視為正確而不在意,變為生活效率,形成信念行為。當意識到負面情緒嚴重才會求助,所以傳統心理學知識主要研究負面情緒及壓力。壓力專家以壓力為中心思想,認為低壓力會無動力,適當壓力可化為動力、生產力,過多壓力則不好,彷彿吸引力不是其中一種動力。這成為社會文化標準哲學,壓力成就生產力及榮譽。做工必有壓力要加人手、父母肉緊子女、醫生緊張病人,全是理所當然。分擔(或分享)壓力是正常,因此大眾無意識到負面情緒擴散社會。

壓力令細胞長期無症狀發炎

慢性病少能斷尾,原因就是社會制度、心理學及現代醫學助人為業的信念,認為壓力是正常標準。醫學證明,壓力令全身細胞長期無症狀發炎,累積成為情緒病及身體病。宗教助受苦難壓力困擾的人紓緩壓力,回復表面正念為目標,保持正常壓力去推動生產力,建立自信也要源於依靠他主。社會制度沒有資源及責任教導人們深層正念自療的更高發展目標。現代身心分割官僚制度醫學,亦主要研究負面身體,用外物質介入幫助病人回復表面身體健康,尊重羊群信念的腦線路信號,繼續增加全身細胞長期無症狀發炎,慢性病自動惡化。

1998年,美國心理學家以正向心理學,研究表面正面情緒的人如何建立內心更正面情緒。正向醫學目標是深層身體健康,病人學習個人成長知識、正面溝通,找出暗中引致全身無症狀細胞發炎的負向知識腦線路,改成習慣用吸引力驅動人生,發正向神經線路信號術語,自製藥物消除身體細胞發炎,扭轉慢性病惡化。

內外結合醫學是將正向醫學腦線路自製藥知識,融合正常醫學外藥物介入,成為完整醫學。先反思大局,才順思局部。知識改變命運,大局健康知識亦影響健康的大局。

張錦暉醫生

研究大腦可塑性、正向醫學腦線路訓練/內外結合醫學、深度個人成長。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