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熱議的話題,乃香港電影是否已死。一位流亡台灣的香港時評加電影人,平素最愛作驚人之語,日前他斷言此地電影業行將就木,年輕一輩入行,近乎是死路一條。他所持的理據,是本地業界資源有限,跟中國內地或荷里活製片商相比,人家坐擁金山銀山,香港根本無法比擬。
此君出走台灣之後,卻把香港曾經璀璨一時的行業,一棒子打死,好些從業人員感到不忿,由是掀起論戰,指對方太武斷,說「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平情而論,流亡電影人的說法不完全是對,也不完全是錯。觀乎近年香港的票房收入,排在前列位置的,經常是荷里活電影,「港產片」這個金漆招牌,早已無復當年之勇,製作量也大減。遙想昔日,一些「天王級」藝人,一年便可以接拍6、7部電影,據說有些片商爭不到檔期,還要求助於社團分子,對「天王」威逼利誘,才能夠成功開戲。那些年的香港電影業是何等風光,於斯可見。
不過,若說港產片一死便永難復起,亦未必盡然,還得看新一代的製片人,是否懂得取長捨短。很多人不懂得,過去香港的創作能夠獨步天下,所憑者不是資金的多寡,而是編寫故事的能力。此地的武俠小說與科幻小說,傲視華人社會,可見香港創作人說故事的本領,真有兩刷子,以往成功的例子多不勝數。港產片能夠橫掃亞洲,俱不是依靠製作龐大,而是靠故事出色、橋段吸引。
近年的荷里活電影,大多是以科幻或特技取勝,論講故事的能力,恐怕還不如昔日的香港創作。可惜近年不少本地製片者,捨其正道而弗由,不明白好故事才是好電影的根本。實在說來,只要劇本出色,哪怕是小本製作,也能夠為片商換來名利雙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