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亡莫問前朝事,江水東流去不還。不少香港人一直有種錯覺,認為香港過去的經濟成就是英國成功管治的結果,因此將英國視為「恩主」,替殖民統治塗脂抹粉,有黃師甚至公然扭曲歷史,將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說成幫中國人消滅鴉片。其實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香港過去的成功是許多因素造就,並不是英國的功勞,反而港英留下的政治地雷和爛攤子,至今依然困擾着香港。
不妨想像一下,如果香港不是中國的窗戶,而是在其他地方,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嗎?答案顯而易見,沒有中國因素,香港就不是香港。英國管治香港最成功之處就是替不少香港人洗腦,令他們自以為很了不起,自以為比內地人聰明。實際上,香港高速發展的黃金年代,正是內地封閉落後的年代,內地之不幸,造就了香港之大幸。作為中國通往世界曾經的唯一窗口和橋樑,香港過去既是製造業中心和轉口貿易中心,也是世界第一港口和國際金融中心,取得了年均增長兩成的經濟奇迹,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當年的香港可謂遍地黃金,小小地方創下了許多世界第一,鐘錶、成衣、玩具等製造業獨佔鰲頭。
可惜好景不常,隨着內地改革開放,香港的窗口和橋樑角色弱化,優勢漸失,製造業空洞化,物流業風光不再,經濟結構愈來愈單調,如今只能靠金融業吃老本,再過幾年上海和深圳等金融市場日益成熟,香港恐怕連老本也沒得吃。
其實,香港不是沒有機會,而是錯過了許多機會。回歸以來,港府提出不少宏圖大計,吹得天花亂墜,但不是坐而論道,就是雷大雨小,到頭來一事無成,四大皆空。當然,香港衰落的原因錯綜複雜,既有經濟方面的問題,更有政治方面的問題。港英埋下的地雷逐一引爆,加上反對派刻意搗亂,尤其是經過反修例黑暴的攬炒,香港一步步走向深淵,誰能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