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民調:綜合發展走出零碎式困局

【本報訊】不少舊區的城市規劃落後於社會發展需要,因而衍生各種環境問題,港府重建舊區缺乏長遠眼光及全盤策略,導致進展緩慢,成效不大,而過去零碎式重建亦無助社區走出困局。舊區進行大規模綜合發展,可以大量增加房屋供應,美化社區,消除衞生及安全隱患,以及帶動區內經濟。有學者指,相較插針式的單幢樓,小區重建計劃更有助改善社區環境。

重建進度難追老化速度

舊區「三無大廈」林立,滿藏安全危機,更淪為播疫溫床。現時本港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樓宇,以每年600幢的速度增長,2046年將增至近3萬幢,約佔全港樓宇數目一半。而市建局平均每年重建樓宇不足100幢,重建進度追不上舊樓老化速度。這些舊樓一般樓高8至10層,剩餘地積比率少且零散分布,重建利潤低,令重建時間表落實無期。

麗港城式規劃 完善配套

要重建整個社區,收購土地已是阻力重重,因賠償金額過低,以至有項目收購多年仍未清場。土瓜灣舊區重建關注組召集人林博稱,市建局的收購程序繁複,出價至成功收購動輒半年,屆時呎價勢再升,直斥市建局的賠償標準於20年前訂立,港府須檢討。

不少舊區雜亂無章,需待重建,過去重建舊區進展緩慢,原因是當局欠全盤策略。如2018年施政報告提出以一幅啟德用地興建安置屋邨,以重建土瓜灣兩個舊邨的計劃,被轟僅屬零碎式重建,無助改善整個土瓜灣區的面貌。

本報曾獻「打造理想社區」藍圖,包括建議發展「麗港城式規劃」,以提供完善社區配套,居民不用走出社區,亦能自給自足;放寬住宅樓宇的高度限制和彈性調撥地積比,讓房屋可作高空發展,增加房屋供應及經濟效益,並以紅利誘發展商重建舊區等。

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亦指,以往插針式的小型重建項目,由於缺乏整體規劃,未能與周邊環境配合,如舊樓亂駁渠問題,未能得到全面改善,無助於解決鼠患、蚊患等衞生問題。小區發展則可透過整體規劃將街道打通,釋放地面作地舖和休憩用途,開拓地下空間作停車場、商舖等。港府可在發展項目的地契上劃出部分樓面面積作社福設施,包括安老院舍、學校等。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