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氣忽冷忽熱,日夜溫差增大,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提醒,在氣溫變化較大的日子,心臟及血管需適應溫度作出調整,心臟肌肉負荷增加,對年紀較大或曾有心臟疾病的人而言,有較大機會引發心血管疾病。他提醒此類人士應定期進行檢查,監測有可能引發心臟病的誘因,如血壓、血糖、膽固醇等,亦要定期運動,注意飲食,若有身體不適應盡快求醫。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心臟病在香港最常見的致命疾病中居第3位,致死人數佔2015年總死亡人數約13.2%。心臟科專科醫生郭應龍指出,天氣較熱的時候,身體會有更多血液流到皮膚以助散熱,心臟相對需要泵出的血液亦較少;若氣溫下降,身體為了保暖便會收縮血管,令流往心臟的血液增加,因此在忽冷忽熱的季節,身體便需要在更短時間內適應環境變化,變相增加心臟病發的風險,情況在年長且身體機能適應性較低的人士更為嚴重。
郭續稱,若心臟病發造成心血管阻塞,且超過兩小時沒有合適處理,便有機會引起心臟肌肉壞死,令身體機能變差,甚至死亡。心血管阻塞亦可引發心臟肌肉暫停跳動,或跳動頻率混亂,繼而令心臟內出現血塊,若血塊被泵到腦部便造成中風。
心臟病發徵狀不一,有可能心口痛、心翳、心口如比石頭壓着、流汗、暈倒等,但亦有可能在病發時完全沒有徵狀。若病發令部分心臟肌肉壞死,患者其後或會出現氣促、身體機能衰退等。
郭又提到,去年11月有一名70多歲的婆婆,因心口痛、腳腫、氣促等問題求醫,但一問之下發現該名婆婆心口痛的情況已持續約3至4個月,但因疫情問題未敢求醫。郭檢查後發現婆婆有3條心臟血管已經阻塞,即使打通一條血管,其心臟功能亦只餘下約20%。她亦曾在醫院內出現心室顫動,幸好醫生發現及時,始令婆婆脫離危險。記者高詩敏